經濟學家吳敬璉今天說,實現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是“十一五”的一條主線,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吳敬璉是在今天歐洲委員會駐華代表團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主辦“2006兩會政策解讀”論壇上,做如上表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試圖轉向集約增長,但迄今為止仍未有轉變過來。關于實現轉換的體制障礙。吳敬璉總結四點:政府保持對重要經濟資源的配置權利;以GDP增長為主的政績標準;財稅體制缺陷;要素價格扭曲等,使各級官員易于回到傳統增長模式。
吳敬璉認為,用改革消除障礙已經顯得十分迫切,他指出,行政性資源配置和對企業進行行政干預的權力未見削弱,有時還有所加強,使“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滋生腐敗的尋租環境也由此而生,現代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資源配置工作———金融體系的改革進展緩慢,此外,“十五大”和“十六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要求遠未實現。
如何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吳敬璉說:“關鍵的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
吳敬璉引用了溫家寶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的話,“目前,各級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應該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有管好。”
他說,為了保證市場制度的健康發展和有效運行,政府職能必須到位,提供法治環境和公正執法,運用總量手段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提供義務教育、構筑基本社會保障網絡等。
“自己革自己的命是不容易的,社會各方面應該共同努力,來實現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吳敬璉最后意味深長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