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節能工作是本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要進一步增強節能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確保實現2010年本市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的目標。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市人大常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節約能源工作的決定》,現提出進一步加強本市節能工作的若干意見如下:
一、節能工作的方針和任務
(一)明確工作方針。本市節能工作要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與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技術進步相結合,與培育科學的生活方式相結合。要綜合運用經濟、技術、法律、行政和宣傳教育手段,進一步加大節能方面執法力度。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同推動從能源生產到使用的全過程節能,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向節能型發展。
(二)加強統籌協調。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能源工作領導和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節能工作的領導。在市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市發展改革委、市經委對全市能源和節能工作總負責和總協調,區縣政府也要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節能工作會議,部署節能工作。
(三)落實工作責任。市經委負責工業和商貿業節能工作;市建設交通委負責交通和建筑領域的節能工作;市旅游委負責賓館、旅游行業節能工作;市教委、市衛生局分別負責教育、衛生系統節能工作;市政府機管局負責落實市級機關節能目標;區縣政府負責推動中央、市屬以外的各類企事業單位節能工作,配合行業主管部門提出節能目標并推進落實,同時,負責落實區級政府機關節能目標,并明確相應的管理機構;各開發區的節能工作,按行政隸屬關系,由各區縣政府、市有關部門分別負責;市科技、財政、統計、規劃、環保、房地資源、工商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按照職責,協同做好相關工作。
(四)分解任務目標。按照本市節能降耗總目標,“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0%;全市第三產業(包括交通、旅游、商貿等行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5%;建筑節能15%;政府機關用能總量減少20%;各區縣和開發區的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教育系統和衛生系統的能耗指標也要有所下降。
(五)開展節能考核。實行能耗目標考核責任制度,將節能降耗責任和成效納入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目標責任制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體系中。市國資委負責配合各主管部門制定市屬國有企業節能目標,納入對國有企業的考核,并推進落實。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一)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按照優化產業結構的要求,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升級,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降低高能耗產業的比重。大力實施自主創新,努力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進一步加快提高工業附加值率,在保持產業持續較快發展的同時,切實降低對能源消費的依賴。
(二)淘汰高能耗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對鐵合金、小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能耗產業中的高污染、低效益企業,行業主管部門和有關區縣政府要制定計劃,有步驟地實行關、停、改。要強制執行國家制定的《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藝、技術、設備和產品。
(三)實施建設項目能耗審核制度。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和《上海市節約能源條例》中有關建設項目節能管理的規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應當包括合理用能的專題論證或者節能篇(章)。其中,年耗能2000噸標煤以上的項目,應當經有資質的工程咨詢機構評估。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設計和建設,應當遵守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對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要求的項目,不得審批、核準;項目建成后,達不到合理用能標準和節能設計規范要求的,不予驗收。
各區縣、各部門和各開發區在招商引資中,要將項目萬元增加值能耗作為重要審核條件,嚴格把關。新建項目必須達到該行業能耗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工業項目萬元增加值能耗原則上不得高于全市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平均水平的2倍(以2005年全市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1.27噸標煤/萬元為基準);超過該限額確需建設的,應當報市級主管部門批準。
三、推進節能技術進步
(一)加強節能科技攻關。各級科技主管部門要把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再創新,作為政府科技投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點,支持開發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加大新型照明、節能型空調、余熱回收利用、建筑保溫等領域的研發力度,鼓勵、支持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以氫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二)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力度。各行業主管部門要組織制訂和實施分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計劃,推廣應用節能技術、節能設備、節能工藝、節能材料,組織實施綠色照明、熱電聯產、爐窯改造等重點節能改造專項工程。有關行業協會要及時跟蹤該行業國內外的能耗水平,做好信息、咨詢等服務工作。扶持節能服務產業,鼓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
(三)搞好建筑節能。把建筑物作為重點用能產品,在設計、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推進節能,建立建筑物能效的標識制度,科學合理制定建筑物用能能效指標。建筑物的設計和建造應當采用節能型的建筑結構、材料和設備,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必須達到節能率50%的要求。制訂相應鼓勵推進辦法,加大既有建筑改造力度,以辦公樓、商場、賓館等公共建筑為重點加快推進,每年實施5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示范工程,同時結合舊房改造,推進舊住宅的節能改造。
(四)強化交通節能。加快建設便捷、高效、省能的一體化交通系統,推進公交優先。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效,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舊車輛,鼓勵使用能耗低、性能好、排放少的節能環保型車輛和新能源汽車,制定和實施節能標識和環保標識相結合的辦法。加快建設和完善智能交通系統,鼓勵推行出租汽車電話預約、定點供車,降低車輛空駛率。
(五)鼓勵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鼓勵企業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法規規定,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建設任務。建設主管部門要抓緊制定太陽能利用與建筑一體化的建設規范,每年實施一批示范工程,并組織推廣。對既有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在不影響安全質量和建筑立面外形的前提下,鼓勵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和光伏發電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可扣減使用單位的耗能總量。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電價,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要積極支持。
四、強化節能管理
(一)抓好重點耗能單位的管理。做好鋼鐵、電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耗能多的行業和企業的節能工作。年用能量在5000噸標煤以上和2000噸~5000噸的單位,要定期分別向市、區縣主管部門和統計部門報告能源利用狀況,市節能監察中心和區縣節能主管部門要加強節能監察和能源審計,督促和幫助這兩類耗能單位通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市各主管部門和各區縣要分別對這兩類耗能單位逐一梳理,組織制定“十一五”和分年度能耗下降目標和實施計劃。對不能達到節能降耗目標的單位,可采取公示、通報等措施,促使其節能降耗。
(二)實施用能產品能效標識制度。對汽車、空調、冰箱、風機、水泵等節能潛力大、使用面廣的用能產品,實施能效標識制度,這類產品在市場銷售中必須有能效標識。對國家已頒布的有關產品能效標準,要嚴格執行,2006年先對家用空調試行;對國家還未制定能效標準的產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制定地方強制性能效標準。
(三)加強能源統計和計量管理。各級統計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能源統計人員和隊伍建設,完善統計指標和統計網絡體系。對工業企業外的用能單位,要進行一次全市性的能源使用狀況普查。建立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同時,每季度統計分析萬元產值能耗情況。各主管部門要對能耗下降目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各區縣、開發區和用能單位要嚴格按照能源統計制度要求,做好能源統計工作,嚴禁弄虛作假。
健全能源計量管理,用能單位要按照國家《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的要求,配備必要的能源計量器具,依法搞好能源計量管理。
五、加強節能政策引導
(一)完善能源價格機制。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狀況和體現能源稀缺程度、促進節能的價格形成機制,對資源類產品價格要建立價格聯動和傳導機制。加大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力度,科學合理提高能源價格,按照產業政策實施差別化能源價格政策。對各行業制訂萬元增加值(產值)能耗或產品單耗限額標準,超過限額標準的耗能,可實施累進加價;對列入計劃應予淘汰的高能耗劣勢產業的全部用能,可實施加價。
(二)發揮財政政策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大節能的資金投入,落實國家對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并加大公共財政對節約資源管理和政府機構節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進一步研究集中部分能源調價收入,用于支持節能技術、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在政府采購和財政性資金支持的建設項目中,必須按照有關部門確定的節能產品技術目錄,優先選用節能產品、節能技術、節能材料。
六、全社會共同推進節能
(一)機關帶頭節能。各級機關要帶頭節能,成為全社會節能的表率。要以節電、節油為重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和管理措施,降低機關用能總量,抓好辦公樓空調、照明系統節能改造及公務車節能,辦公區域要全面推行綠色照明,盡量采用自然光照明。空調溫度設置要求夏季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加強對用能設施的節能管理,降低辦公設備的待機能耗,優化用能設備的運行方式。
(二)表彰節能先進。市、區縣政府每年對在節能或者節能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能源生產經營單位和用能單位應當對節能工作取得成績的集體、個人給予獎勵。
(三)加強節能宣傳教育。各區縣、各部門要積極組織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企業、社區、學校等活動。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對浪費能源的行為進行批評曝光,形成節能光榮、浪費可恥的文明風尚。以區縣和重點用能企業為重點,開展節能培訓;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能源資源國情和節能教育;利用社區等平臺,普及節能知識和措施,引導居民在改善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培養科學的用能方式,使用節能產品,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節能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