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令青海柴達木礦產企業頭痛的污染廢料,而今竟成為市場叫好的工業原料。為使柴達木資源開發“吃干榨盡”,由政府引導企業構建的網狀工業鏈,以高效的資源利用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在世界上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并不樂觀,環境污染也較突出,專家指出柴達木循環經濟模式所代表的正是我國未來工業的發展方向,是經濟綠色發展的理性選擇。
昔日尾礦廢料今日變廢為“寶”
有“聚寶盆”之稱的柴達木盆地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達木礦產資源豐富,采礦企業處理的尾礦數量驚人,廢棄尾礦同時造成環境污染。
西部礦業錫鐵山鉛鋅礦是國內最大的鉛鋅原料生產基地,年采選礦石能力達150萬噸,除生產鉛精礦、鋅精礦外,每年還會產生12萬噸尾礦硫精礦。大量的硫精礦堆積如山,污染環境。
西部礦業錫鐵山分公司辦公室主任李曙光說,為了避免尾礦污染環境,過去企業每年投入100多萬元對尾礦進行堆壩處理。而今,這些尾礦已不愁處理,在市場上還賣出了好價錢。
消化錫鐵山尾礦的是當地的硼化工業。大柴旦硼礦富集,是國內最大的硼產品生產基地。硼化工業需要大量的硫酸作為原料,硫精礦是生產硫酸的主要原料。
過去大柴旦沒有硫酸生產企業。多年來,大柴旦地區的硫酸都是從甘肅白銀或西寧地區購進,費用高、耗時長,僅運費一項的支出一年在1000萬元以上。
為變廢為“寶”,當地政府引進企業與資金,配置出一系列產業鏈。組建年產10萬噸硫酸的創新礦業,年可消耗8萬噸硫精礦,解決硼化工業生產所需硫酸;硫酸廠產生的尾渣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等元素,提供給格爾木中匯礦業加工選出鐵精礦;生產鐵精礦產生的尾渣用于海西化建有限公司生產水泥;硫酸廠生產硫酸過程中產生的廢氣蘊有大量的熱能,硫酸廠正在籌劃用以建設熱電廠……
如此往復循環,企業、產業鏈各環節的線型生產線在這里已構成了網狀,連成了一個大循環圈。
企業“聯姻”,取得經濟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柴達木龍頭企業之一青海堿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云華說,我們企業原料與尾料都與周邊企業進行了鏈接,生產效益實現最大化,同時為當地生態建設做出貢獻。
柴達木有全國最大的察爾汗鹽湖,青海鹽湖集團在此年產150萬噸鉀肥,生產鉀肥產生大量廢棄的老鹵,富含鹽、鎂的老鹵排放造成礦區嚴重污染。青海堿業年產90萬噸純堿,目前已開始利用鹽湖集團廢棄的鹵鹽作為生產的主要原料。
作為尾料,青海堿業生產所產生的大量的粉煤灰,是高標號水泥的添加劑。青海堿業以與水泥廠達成意向,將粉煤灰供給水泥廠作為原料,爐渣則用于修路的路基材料。
網狀工業鏈將資源“吃干榨盡”
柴達木企業間的工業鏈接,循環經濟的網狀搭建,一方面通過市場自我配置,更重要的是在于政府對工業布局的合理規劃。
青海省礦產資源擁有我國礦種發現數的60%,在這些資源中,保有儲量在全國名列前10位的就有50余種。青海礦產資源主要集中于柴達木,其潛在經濟價值15.5萬億元,占全省資源潛在價值的90%以上。
海西州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丁忠寶說,柴達木地區資源類型全、品位高、品種組合好、產業關聯度高,有條件形成大規模、支柱型產業集群。在項目的引進上,我們注重引進有實力、在行業間有影響力,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尤其是著重引進了一批關鍵鏈接項目和深加工項目,為形成循環經濟的產業集群和工業鏈開路。
自2001年以來,柴達木先后入駐中信國安、西旺礦業、浙江玻璃、內蒙古慶華、河南義馬等一批大型實力企業,涉足鹽湖開發、鐵礦選煉、純堿生產、鋰資源開發、煤炭采掘等領域,為這里帶來了數百億元的投資。在數百個投資項目中,深加工項目占到了60%,企業間關聯度大為提高。
將電力、石油天然氣化工、鹽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屬、建筑材料等多種產業橫向鏈接起來,柴達木初步構建起循環型產業鏈。主要包括:“油氣—鹽化工”產業鏈、“煤—焦—鹽化工”產業鏈、“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產業鏈和“鐵礦—焦炭—鋼鐵”產業鏈。循環式組合,促進了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的循環式利用。企業通過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通過產業循環鏈把資源的有效成分提取出來,最大限度地做到“吃干榨盡”,物盡其用。
合理的工業布局促進了資源優勢就地轉化。2004年與2005年,青海工業以22%、21%的速度增長。2005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青海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被正式列為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之一。
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綠色發展模式的理性選擇
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西部開發研究所所長許海東考察柴達木后認為:柴達木工業開發圍繞資源產業鏈規劃大項目,提高了資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綜合利用水平,實施資源就地轉換,走出了一條頗具探索意義的循環經濟之路。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在發達國家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
國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閆敏博士后指出,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此同時,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也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綠色發展模式的理性選擇。
西部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原料地和重化工基地,發展循環經濟意義更為突出。許海東認為,西部大開發不能再走過去西部大開“挖”的老路,發展循環經濟,政府部門應采取有效的政策進行推進,如:
強化法規,完善政策措施。在國家相關政策未出臺之前,先行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政策體系,努力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優化產業布局,做實產業鏈,引進或開發深加工項目。循環經濟的關鍵點是產業鏈能否接續得上,越精細的產業鏈結構,越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強化引導,注重科技服務。我國目前對深加工項目的甄別、遴選乃至研發的相關體制還不成熟,因此應當專門成立科技信息提供機構和圍繞產業鏈而設的研發機構。
以礦產循環發展為重點突破口。促進企業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考量循環經濟,引導企業變治理生態環境為經營生態環境,做到保護和開發并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