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司長 趙家榮
(2006年5月23日 北京)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今天,來自聯合國相關機構以及20多個國家的70多位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集聚北京,參加由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理事會和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主辦的“建設節約型社會與綠色增長——第二屆亞太地區政策對話會議”。我謹代表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司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來賓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高度重視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既是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工作,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強化節能管理,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大力節約能源資源,取得了積極成效。1981-200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以年均5.4%的增長支持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速度;單位GDP能耗下降64%,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11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硫1650萬噸,二氧化碳(碳計)7.4億噸。
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能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目前,中國GDP約占世界GDP的4.4%,而一些重要資源消費量所占的比重卻高出不少。主要工業行業單位產品能耗和物耗、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機動車百公里油耗等消耗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明顯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明顯偏低。節約資源的潛力很大,任重道遠。
在認真總結和吸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特別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去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全會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今年3月,中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十一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約束性指標,體現了中國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政策導向。目前,中國的各級政府都在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工作。
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中國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機制,強化宣傳教育,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著力推進以下工作:
第一,健全法規標準。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修訂《節約能源法》,制定《循環經濟法》,完善重點行業市場準入標準、重點耗能產品、新建建筑能效標準和取水定額標準,依法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
第二,加快結構調整。把發展服務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
第三,推進技術進步。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重點開發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快資源節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組織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大對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項目的支持力度。
第四,嚴格節能管理。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制度,建立GDP能耗公報制度,加強重點耗能企業節能跟蹤管理和監督檢查,開展企業節能審計,完善能源計量和統計工作,推動政府機構帶頭節能。加快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加大循環經濟試點的實施力度,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園區、城市和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第五,完善激勵政策。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財政稅收政策,加快制定鼓勵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產品和節能建筑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政策。
第六,推廣新機制。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產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產品的研發。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優化用電方式,提高終端用電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推行節能自愿協議,推動企業或行業采取自愿方式實現節能目標。
第七,強化宣傳教育。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宣傳,不斷提高全民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環境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使節約資源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努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
女士們、先生們,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和亞太各國的共同目標。亞太地區各國政府也都在積極探索和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2005年3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五屆亞太環境與發展部長級會議提出了綠色增長模式,旨在通過提高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這為解決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約束矛盾提供了一種途徑,對亞太各國經濟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理事會一直致力于促進亞太地區綠色增長模式的推廣,2005年11月在韓國召開了綠色增長首屆政策對話會議,交流了亞太各國實現綠色增長的經驗教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天,在這里舉辦建設節約型社會與綠色增長第二屆政策對話會議,又為大家提供了一次廣泛交流、對話的良好機會,進一步研討綠色增長的理論、政策和實踐問題。我們將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學習、了解和借鑒亞太各國在推進綠色增長方面的經驗,加強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和亞太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進中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并愿與大家一道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后,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