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_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_久久国产热精品波多野结衣AV_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搜索: 歡迎進入中國磚瓦工業協會.
“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指導意見(下)
  中國磚瓦工業協會  [2007/1/29]  
摘要:

四、資源綜合利用的重點領域和重點工程
  重點領域
  (一)礦產資源綜合利用
  重點是大宗、短缺、稀貴金屬等重要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1.能源礦產
  煤炭工業積極推進煤系油母頁巖、高嶺土等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煤層氣地面鉆井開采和井下礦井瓦斯的抽采以及煤層氣(礦井瓦斯)的綜合利用。

  石油石化工業 發展水驅開采、聚驅開采,推進難利用儲量的開發利用;發展油砂、油母頁巖的工業化利用;推廣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用高硫石油焦技術;推進油田和石油煉制過程中的火炬氣、酸性氣體等廢氣回收和綜合利用。

  2.黑色金屬礦產
  針對中低品位鐵礦、低品位錳礦、硼鎂鐵礦、錫鐵礦等難選呆滯資源,加大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力度,重點突破鄂西鮞狀赤鐵礦、細粒難選金紅石礦、含磷碳酸錳礦等選礦新工藝,研發復合力場選設備、大型多磁極永磁磁選機、超導磁選機、預選拋廢等設備,發展生產過程自動控制與信息化技術,形成規模化、集成化技術,提高我國已探明儲量的利用率。

  3.有色金屬和稀貴金屬礦產
  針對銅、鎳、鉛、鋅、鋁等國家緊缺礦產,研究開發獨具特色的選冶工藝技術,綜合開發利用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資源。重點開發高效、低成本、少污染的加壓浸出技術、生物冶金技術、難處理礦選冶聯合新技術、礦漿電解技術;開發新的礦物分離、富集與綜合利用技術、工藝及設備。

  加強稀土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和復雜難處理貴金屬共生礦在選礦和冶煉過程中的綜合回收和綜合利用。開發難處理貴金屬礦循環流態化燃燒技術、無毒浸出藥劑、難處理稀貴金屬生物氧化技術、地下和原地溶浸技術。

  4.非金屬礦產
  發展共伴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合理利用鹽湖資源,提高鋰、硼、鉀資源保障程度。加強磷礦、硼鐵礦、滑石,以及石墨、螢石、石灰石、高嶺土、石英等的綜合利用。

  (二)“三廢”綜合利用
  重點是產生量大、存放量大、資源化潛力大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1.固體廢物
  重點發展從冶煉渣、礦山尾礦等回收價值高的金屬,提高資源綜合利用附加值。
  發展煤矸石、煤泥發電;大力發展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及各類化工渣生產新型墻體材料等為主的利廢建材;發展粉煤灰、煤矸石等在筑路、回填、復墾等領域的利用。推廣堿渣、電石渣等化工廢渣在建材產品中應用技術。鼓勵鉻渣的綜合利用。

  積極推廣電廠脫硫石膏、磷石膏等工業副產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資源化利用。
  積極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的綜合處理,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化。大力推廣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堆肥等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建筑垃圾的重復使用、再生利用和無害化利用。

  2.廢液(水)
  發展造紙、食品釀造、印染、皮革、化工、紡織、農畜產品加工等行業廢液的資源化利用,重點回收可利用的資源;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擴大再生水的應用;大力推進礦井水資源化利用。

  3.放散氣以及余熱、余壓
  對焦爐、高爐、轉爐煤氣進行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發展工業窯爐的余熱余壓發電和熱的分級利用;對油田、煉油企業各種放散氣體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對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

  (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重點是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規范市場秩序,加快廢舊資源加工利用的產業化。
  1.再生資源回收
  重點規范國內再生資源回收領域的市場秩序,根據資源的不同特性,研究建立相應回收模式;從社區回收、再生資源集散加工市場等方面入手,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逐步建立規范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培育再生資源集散加工基地,提高再生資源回收的有序性和規范性,使其健康發展。

  2.再生資源加工利用
  以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規模和利用水平為目標,重點推進再生資源集散加工基地建設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化。鼓勵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綜合利用產品。淘汰技術裝備落后、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重點推進廢舊家電、廢舊輪胎、廢塑料、廢紙、包裝物、廢棄木制品、廢棄油品回收利用的產業化進程。

  3.境外再生資源
  對符合環境保護控制標準的資源性再生資源(如廢鋼、廢有色金屬、廢紙等),應從政策上鼓勵利用境外市場。強化進口境外可再生資源的檢驗檢疫及其監督管理,嚴防摻混“洋垃圾”,規范有序進口國外再生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加強集中和系統處理,條件成熟時建立進口再生資源資源化示范園區。

  (四)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
  重點發展農業廢棄物(包括秸稈、農膜、畜禽糞便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資源化利用;發展木基復合材料和經濟合理的代木產品,綜合利用廢棄資源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
  鼓勵廢舊木材及其廢舊木制品的回收再利用。
  發展木材改性、防腐、抗蟲和阻燃技術,推進其產業化。
 
  重點工程
  1.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工程
  繼續支持攀枝花、白云鄂博、金川三大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在鐵礦、銅礦、鎳礦、油田等礦山建設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選擇油砂、油母頁巖儲量大、含油率高的礦區,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示范。以鐵礦、銅礦、鋁土礦、金礦、鉛鋅礦、鎢礦為重點,建設若干個尾礦再選示范工程。以石油、銅礦、鐵礦為重點進行殘礦資源化回收利用。
  2.大宗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工程
  重點發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化工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支持大摻量利用固體廢物應用技術的產業化;發展規模化和產品多元化的利廢建材企業。發展具有較高發熱量的煤矸石、煤泥、石油焦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發電;對現有的煤矸石、煤泥等綜合利用電廠進行技術改造。推進脫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等工業副產石膏生產建材產品并產業化。
  3.再生金屬加工產業化工程
  加快再生金屬產業化建設項目,促進資源化利用上規模、技術上水平、產品上檔次。建設若干30萬噸以上的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示范企業。
  4.廢舊家用電器、廢舊輪胎等再生資源產業化工程
  組織實施廢舊家用電器回收處理示范,建設若干示范基地,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其產業化;建設若干廢舊輪胎、廢潤滑油、廢塑料等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化示范基地。
  5.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示范工程
  重點支持在24個城市建設回收體系試點,形成以城市社區回收站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的三位一體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體系,提高專業化、規模化水平。
  6.農業廢棄物和木材綜合利用工程
  實施秸稈發電和畜禽糞便生產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工程;實施林木“三剩物”、木基復合材料、速生材等資源化利用工程;推廣木材改性和木材保護產品。

  五、保障措施
  認真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把綜合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貫徹到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發展規劃、產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和價格等相關政策中。
  (一)加強制度建設,推進依法行政
  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立法進程,逐步形成以《循環經濟法》為核心、《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為基礎,包括主要廢物資源化利用管理專項法規相配套的資源綜合利用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逐步將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推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對應當開展而不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建立相應的市場準入和環境準入制度,防止二次污染,嚴厲處罰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

  完善資源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加大基礎標準的制定力度,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為資源綜合利用提供統一的交流平臺。

  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統計制度。將重要資源綜合利用信息數據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為國家宏觀調控和企事業單位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提供統一、權威的數據信息。

  (二)加強規劃指導,實施重點工程
  各地區、各行業應根據實際情況,認真落實指導意見,編制本地區、本行業的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并納入年度計劃,按照規劃重點和保障措施的要求,搞好規劃的落實,保證目標的實現。

  本著合理規劃、突出重點、逐步推進的原則,組織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工程建設,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帶動資源綜合利用的全面推進。各級政府對重點工程項目和重大技術開發給予投資和資金補助或貸款貼息支持。

  (三)完善激勵政策,抓好政策落實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鼓勵和扶持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根據綜合利用發展情況和技術進步的實際,適時調整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財政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和實施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制度,落實好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鼓勵和扶持政策。研究建立和實施資源綜合利用獎懲政策。

  研究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充分考慮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驅動機制和環境外部成本,建立大宗廢舊物品回收處理成本補償制度,推動廢棄電子電器、廢舊輪胎等資源循環產業的形成。

  各級政府應當優先采購使用再生資源或者一定比例再生資源為原料制成的商品。國家通過差別消費稅等手段鼓勵消費者購買再生利用產品。

  (四)加強技術創新,推動技術進步
  將資源綜合利用納入國家重大科技發展計劃,組織相關領域的技術攻關。制訂《中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政策》,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推動企業增強創新能力,引導企業有重點地開發和應用先進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領域的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引進先進適用的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五)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意識
  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的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責任意識。將資源綜合利用納入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體系。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等部門和有關社會團體,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搞好資源綜合利用宣傳,宣傳資源綜合利用典型,曝光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現象。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鼓勵使用資源綜合利用產品,逐步推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利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六)加強組織協調,扎實推進工作
  資源綜合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需要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推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有效的協調工作機制,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和配合,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及有關中介機構的作用,培育服務體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要加強對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領導,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扎扎實實地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的開展。 

  名詞解釋
  1.資源綜合利用 :主要是指在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對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2.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是指采礦、選礦和冶煉三個階段中,礦產資源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的程度,它是反映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的綜合性評價指標。
  礦產資源總回收率=采礦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冶煉回收率
  其中:采礦回采率是指采出資源儲量占可采資源儲量的百分比;選礦回收率是指精礦中的有用組分(或金屬)的數量與原礦中有用組分(或金屬)的數量的百分比;冶煉回收率指冶煉產品中所含被回收有用成分的重量占入爐精礦中該有用成分重量的百分比。
  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是指每年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的總量與當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和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總和的百分比。
  4.共生、伴生礦產:共生礦產是指在同一礦區(或礦床)內存在兩種或多種符合工業指標,并具有小型以上規模(含小型)的礦產。
  伴生礦產是指在礦床(或礦體)中與主礦、共生礦一起產出,在技術和經濟上不具單獨開采價值,但在開采和加工主要礦產時能同時合理地開采、提取和利用的礦石、礦物或元素。
  5.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是指采選利用的共伴生礦產量(礦物量)與開采動用的共伴生礦產資源的儲量(礦物量)的百分比。
  6.木材綜合利用率:指從原木—鋸材—成品生產過程中對木材利用的比例,沒有包括枝椏材的利用。
  7.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我國攀西地區釩鈦磁鐵礦、包頭白云鄂博稀土鐵礦和甘肅金川有色金屬礦是含多種金屬元素的共生礦,是聞名中外的礦石寶藏。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攀枝花、白云鄂博、金川被列為國家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三大基地。
  8.再生資源:是指生產、流通、消費等過程中產生的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以各種形態賦存,但可以通過不同的加工途徑而使其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物料的總稱。
  9.廢舊物資:是指在性能、規格和款式等方面已經達不到該物品應當達到的要求,但其具有使用價值或價值的屬性是明顯的,是再生資源的一部分。
  10.林木“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指枝丫、樹梢、樹皮、樹葉、樹根及藤條、灌木等);造材剩余物(指造材截頭);加工剩余物(指板皮、板條、木竹截頭、鋸沫、碎單板、木芯、刨花、木塊、邊角余料等)。
  11.“次小薪材”:包括次加工材(指材質低于針、闊葉樹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級但具有一定利用價值的次加工原木);小徑材(指長度在2米以下或徑級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條、松木桿、腳手桿、雜木桿、短原木等);薪材。
  12.木材改性:是用疏水性的基團取代木材成份中的親水性羥基,或用樹脂類化合物充脹木材細胞壁,從而減少木材對水的親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材的尺寸穩定性和抗微生物侵害能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來源:
  
中國磚瓦工業協會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磚瓦工業協會szmsgy.com"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中國磚瓦工業協會szmsgy.com"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國磚瓦工業協會szmsgy.com"。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我來說兩句
用戶: 匿名發出
密碼: 注冊新用戶
留言: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 中國磚瓦工業協會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您在中國磚瓦工業協會發表的作品,中國磚瓦工業協會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關于我們 || 網站導航 || 會員說明 || 廣告服務 || 網絡服務 || 友情連接 || 聯系方式

服務電話:0571-85871590 服務QQ:歡迎使用在線服務! 1064356210 意見或建議至:service@cbtia.com

兄弟網站: 中國建材網 中國水泥網 cement 中國水泥網人才頻道 中國水泥論壇 中國石材網 中國陶瓷網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 中國絕熱隔音材料網
中國磚瓦工業協會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ICP證:浙B2-20040232 京ICP備2020036720號-1 法律顧問:哲鼎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