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31日 《綠葉》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今年5月份,國務院制定和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高度重視、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6月份,國務院正式成立了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溫總理親自掛帥。這表明,加強節能減排已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十分重要的重點工作。
金融系統應始終高度重視節能減排的金融服務工作,認真落實國務院召開的節能減排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同時,也要從強化金融機構在環保和節能減排方面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建立有效的信息機制、對與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產能力配置給予市場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理順價格發揮市場基礎作用等角度入手,運用金融市場鼓勵和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一、 強化金融機構在環保和節能減排方面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不加快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的持續發展難以為繼。1995年由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2000年啟動的聯合國“全球協議”中明確提出了企業對環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提出企業應對環境挑戰未雨綢繆,應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鼓勵無害環境技術的發展與推廣等內容。
當今,關于保護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到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意識。金融市場著力引導金融機構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
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面對環保和能耗減排有問題客戶時,要有風險意識。從今年一季度看,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過快,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6大行業增長20.6%,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國務院明確要求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隨著政策導向的調整、有關法制的健全和監督檢查執法力度的加大,不符合環保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行業和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厲的政策環境。金融機構對待公司客戶應有這種政策風險意識,從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角度,應當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落后企業的信貸風險予以足夠的警惕。
二、 要建立有利于環保和節能減排的信息機制
一是要加強信貸政策窗口指導。為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人民銀行、有關監管機構及銀行業協會要加強宣傳指導,提示金融機構在發放信貸時要充分考慮如何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推動節能減排科技進步、突出搞好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提高信貸資產質量。
二是要將企業排放和環境違法有關信息逐步納入企業征信系統。近年來,從收集共享銀行信貸信息起步的銀行征信系統所采納的信用信息范圍逐步擴大,已逐步包含了企業和個人的信貸、信用信息及其他某些相關信息,目前正在考慮增加涉及企業排放和環保行為方面的有關信息。今后,征信系統將進一步加強對節能減排重點企業的跟蹤,進一步為金融機構授信提供服務,不斷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為政府、企業和個人提供相關查詢服務,切實加強環保節能執法力度。
三、 金融市場要對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產能力重新配置予以支持
近年來,由于大量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某些地區的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與此同時,西部地區欠發達、產業資金匱乏現象并存。從世界范圍看,不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極希望得到國際產業轉移的支持。因此,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生產能力依據環境承載能力進行再配置已是當務之急。當然,在生產能力再配置過程中,要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在這個生產能力再配置過程中,金融市場和有關金融政策方面都有可能發揮支持作用,通過拓寬融資渠道、改進外匯管理、提高保險支持能力,支持企業更好地識別和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對企業“走出去”提供混合貸款、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股票、債券和項目融資等多種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服務,繼續深化境外投資外匯管理改革,等等,為企業及金融機構在更大范圍內優化生產能力配置及其環境適配性而服務。
四、 理順資源和環境價格,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作用。通過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放開價格管制,理順煤炭、成品油、天然氣、水、電、礦產資源的價格,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等手段,利用價格機制的作用,通過比價效應,抑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促進符合環保要求和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新技術脫穎而出。
二是認真研究、借鑒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探索在國內試行排放配額制、發展排放配額交易市場。國際投資者對碳交易興趣日趨濃厚,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氣候交易所的成立也說明了碳交易有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機制。
目前,國際上碳交易主要有三種機制:CDM(清潔發展機制)、JI(聯合履行)、ET(排放貿易)。以歐盟內部溫室氣體減排計劃的運作方式看,成員國家將排放額度以排放許可證的形式分配給各個公司,這些公司只能在額度內排放溫室氣體,否則視為違法。如果企業最后無法達到排放額度的要求,可以通過“排放額度交易系統”向其他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的公司購買多余的排放額度(ET),或者幫助發展中國家推行清潔能源項目(CDM),或者通過植樹活動來換取額外的“信用額度”。
借鑒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我國可研究探索排放配額制和發展排放配額交易市場,通過金融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調整不同經濟主體利益,有效落實環保和節能減排。此外,這一交易體系也為農田保護性耕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市場化的補償機制。
總之,金融部門要充分認識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決貫徹中央精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