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家族體制困繞。
親情糾葛中又沒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出現,于是大家都不能快樂工作、理性用事。企業的方寸是亂的。
跟歷代王朝的崛起一樣,一個企業依托家族力量開始發展是自然而然的。家族企業最初的權力來源往往依托于倫理關系,如父親較兒子有權力,兄長較弟妹有權力,兒子較女婿有權力,女婿較侄子有權力等等,但這種權力結構是不穩定的。在家族企業攻城略地打天下的過程中,最幸運的結果是家族內部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從而樹立起無可爭議的權威,最糟糕的結果是家屬成員各立山頭,貌合神離,企業權和親情權相互嘶咬,終因內亂而歸于寂滅。
近年讀史大熱,尤其是潛規則一類的書大行其道,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家族企業內部爭斗的需要。爭權奪利的運動員想從這一類書中尋求便捷的智力支持,但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對家族企業有領袖的期許,還是要扎扎實實地拓展心胸、加強修為,要像王陽明、曾國藩一樣切實下“修齊治平”、“內圣外王”的修養功夫。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應明智地考慮讓賢--讓給其他家族成員或者職業經理人。
二、缺乏長遠規劃,缺乏賺錢以外的事業心,導致企業主容易分心。
具體表現為會羨慕別人炒股、炒房賺了錢,會羨慕別人放高利貸賺了錢,更容易被種種不是機會的機會所吸引。
一個人是不是領袖人物,不能靠自我感覺。有些中小企業主一年有數億銷售額,但思維方式、行事作風還停留在個體戶發家的時候。他們太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擾。在前幾年,許多人非常羨慕通過錢來賺錢,而不是通過公司運作來賺錢,事實上他們不喜歡自己從事的行業,貪婪、虛偽的氣息到處漫延。他們過分強調變化,借以跟上這個據說變化很快的時代,由此不知不覺地把精力從企業發展的“根本之地”騰挪開來,慢慢養成種種“流寇”氣息。
成語“呆若木雞”出自《莊子》。周宣王愛好斗雞,紀子是有名的斗雞專家,受命飼養斗雞。10天后,宣王問:“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見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又過了10天,宣王又問。紀子說:“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沒有消退。”再過10天,宣王又問:“怎么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安定了,聽見別的雞叫,好像沒有聽到一樣。不論遇到什么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就像一只木雞,這樣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斗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親往察看,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別的雞都不敢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是對精神內斂的一種極致表達,就企業競爭戰略來說,它要求企業對競爭對手的反應不能亦步亦趨,跟得太緊。《孫子兵法》標示的最高競爭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木雞”真正做到了這一點。
三、在順境中自我膨脹,在逆境中則艷羨別的企業。
總覺得人家選定的行業好,對別人的幸運故事津津樂道。
事業和人生一樣,必有峰頂也有谷底,必有得意的時候也有失意的時候。普通人一般是得意忘形,失意也忘形,所謂榮辱不驚是需要高度修養的。《左傳》上有所謂“三不朽”的說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我發現許多企業家一旦得意起來,就會有意識地想不朽。一般情況是公司做大了,而不管所處的行業多么有爭議,多么潛規則,就自以為完成了“立功”.沖動之下,進一步就想“立言”,現在又是網絡時代,一般的立言很難招眼,于是就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弄到后來忽然一言不慎,遂致身敗名裂。如果立言確有斬獲,更加自我膨脹的人還要追求最高級別的“立德”,但立德究竟太難了,于是就異化為在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民族己任等話題上做文章,要做行業代言人和道德教父。
喧囂的時候,看幾段證嚴法師的視頻大有裨益。證嚴法師是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掌門人,在全球有幾百萬義工會員,哪里有災難就奔向哪里。證嚴法師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小尼姑,她所有的資源不過是兩條信念:一是信人人有愛,一是信我無私。聽證嚴法師講話,可以調心。
四、管理是弱項。
雖有一定的學習意識,今天從一個講座中獲得靈感,明天從一次與職業經理人的深夜長談中獲得啟發,但往往沒有宏觀上的判斷,沒有清晰的方向感,更不懂得管理演進過程中的陽陽平衡。在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引進上存在趕時髦心理,往往不顧企業的實際情況。
所謂西式管理咨詢,一上來就談流程改造、崗位職責、績效考核,更深入下去則談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這是我難以接受的。不是說西方數百年商品經濟的成就不值得尊重,也不是說管理咨詢發明的種種工具和模型沒有價值,而是在所有這些動作前面少了一個環節--對目標企業、企業主作中醫式診斷。
舉一個例子,假如現在有一個中小企業主,他在迄今為止的成長經歷中遭受過很多屈辱,受騙上當的經歷很多,那么他就會傾向于相信“人性本惡”,他在管理風格上、管理理念上、管理制度的擬定上就會傾向于“用猛”.針對這種情況,在后續管理變革方案起草的過程中,“用寬”來補救該企業“用猛”太過的現實就是整個管理咨詢的方向之一,其最終目的是讓企業達到寬猛相濟、陰陽平衡的和諧狀態。我把這一類企業稱為有“嚴父”而沒有“慈母”的企業,在組織結構上,應成立類似工會一類的組織,最低限度也要找一個慈母形的人物放在總經辦,讓她去噓寒問暖,讓她去體諒員工的過失、猶豫和彷徨。
企業文化已經被異化得玄而又玄了。企業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塊是行為準則,沒有行為準則的企業文化只是空洞的口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加起來總共11條,但在此基礎上成就了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解決軍。我們看一下其中的具體內容:三大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打土豪歸公、一切行動聽指揮”,八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害東西要賠、洗澡要避女人、不收俘虜腰包”.其中第一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最開始的時候叫“不準吃農民紅薯”.當初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殘部向井岡山進發,路上幫助農民收紅薯,部隊非常饑餓,有的戰士就邊收紅薯邊偷偷地吃紅薯,毛澤東遂有此第一條紀律。就是如此針對現實,就是如此具體而微,就是如此渺小瑣細。管理就是要從最簡單、最平易的地方做起。我相信,如果當時的毛澤東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他是不可能創建偉大的工農紅軍的。
五、對職業經理人難以駕馭。
無論心胸氣度還是思維境界,許多中小企業主很容易把自己擺在一個和職業經理人“潛在對手”的地位上。最后往往不歡而散,給企業帶來巨大波動。
我經常聽到有些企業家講,他們公司有一個分公司經理利用公司資源搞獨立王國,最后自己做老板,反過來成為競爭對手了。職業經理人與老板的確很難善終。能人一般難以駕馭,庸才又不能提供績效。德魯克這樣勸企業家,“你要用一個人的手就要用他整個的人”.明朝的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是說一個人反而不能沒有癖好和缺點,一個所謂完美的人將既沒有深情,也沒有真氣,反而是不能交往的。
所謂領袖,就是要有眾多死心塌地的追隨者。就中國歷史經驗來說,對高層管理人才,第一個要點是要“個案處理”(區別于大規模人力資源計劃的“批處理”).所謂個案處理,就是把高管看成個別的人,關注他的“癖”和“疵”;不光關心他“有用的手”,也關心他“整個的人”,培養一種感情,大家意氣相投。
網羅人才以后接下來就是使用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太高調,在員工大會上說說還可以。對高層管理人員,當然要“又用又防”,但區別于潛規則的陰暗邏輯,“防”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防止把人才用在不合適的“尺度”上,二是防止把人才用在不合適的“維度”上。“用文用武”也是我在《蝶圖騰:中國式公司成長戰略》一書中歸納的企業最高領導人必須把握的22種陰陽之一。
最后,對于那些所謂有 “反骨”的高管,中國歷史的經驗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和“一個對企業(核心價值觀)忠誠的人”要配合使用。分權并不意味著不要督察,事實上督察越是有效,分權也就越能徹底。中國智慧號稱圓融,就是永遠有兩條線,從兩個不同的方向考慮問題,最后找到陰陽和合、始為萬全的中正之道。
六、基本上不考慮未來一定會出現的危機。
即使談危機,往往說的也是別人的話,而不是對自身企業深入思考后富有精密現實感的肺腑之言。
按中國歷史,大約8000年前中國誕生了人文初祖伏羲,那是一個漁獵時代。漁獵時代的經濟特征是機會主義的,能獵到多少魚、多少野獸,運氣的成份很大。后來進入神農時代,也就是農業時代,人們有了固定耕作的“根本之地”,收獲遂有相當的保障。人類之所以能進入農業時代,必須有一些先決條件--要識天時,得地利,協人和。得知道什么時候該播種,得知道土地的風水、肥瘠,得知道把人組織起來協同作業。
就我的觀察,假如現代商業正處在農業時代的話,那么許多中小企業主常常以漁獵時代的思維來應對。他們敏捷如獵人,而不屑于做一個農夫。獵人可以不抬頭看天,但農夫則一定要“一面抬頭看天,一面低頭種地”.一直到今天,農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的。天有春夏秋冬,有二十四節氣,生活于其中的人就要有種種應對,要與大氣候保持和諧,這就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按中醫的說法,肺是專門調節天人合一的器官。對于歷史稍長的企業來說,必然要面對種種氣候變化,如果企業肌體內部有“肺”的調節功能,而且還有相當的肺活量,那么它就能生存下去。有許多企業是“熱死的”,它們為貪婪所控制,就像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所說的那樣:“羅馬的衰亡,乃是毫無節制的擴張帶來的自然而無可避免的后果。”有許多企業是被“凍死的”,它們在冬天到來的時候沒有棉衣,開頭還可以靠打寒戰來御寒,但不久就真的感冒了,最后成了典型性肺炎,終于沉疴不起了。
如果不能在上述六個方面有所突破,中小企業必定命運多舛。在“環球同此涼熱”的時代,中國企業家天然多一項應對惡劣氣候的武器,那就是中醫養身保健的思維和實踐。世界不會像黑洞一樣萬劫不復地癱塌下去。2008年9月,溫家寶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說:“當金融和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經濟學家、企業家的信心尤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為重要,國家領導人的信心也尤為重要。這時候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要貴重。”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