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窯內,景永祥隨手拿起兩塊貢磚,讓記者體驗臨清貢磚“擊之有聲”的特點。
貢磚燒制基地,工人將燒制好的貢磚從窯內運出。
景永祥在向記者介紹磚窯的情況。
■ 核心提示 ■
6月13日是第四個文化遺產日,山東臨清貢磚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受到了專家關注 ,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眾多古建筑群步入維修期,貢磚需求加大的同時,貢磚磚窯幾近絕跡,如今臨清唯一的貢磚生產基地面臨面對訂單,無力承接的局面,產量成為貢磚生產的“瓶頸”。
走在臨清運河岸邊的曠野上,堆堆散落慘敗的青磚,個個微微隆起的土坎不時可見,“這就是明清時期臨清貢磚的官窯遺址,那個時候這里遍布著朝廷的官窯!敝钢浇囊粋土丘,一位當地老人如此告訴記者。老人眼中,似乎充滿著對昔日繁華盛況的追憶。
翻開臨清地圖,一個個如東窯、西窯、張窯、陳窯之類的地名不斷閃入眼簾,這些村子便是以當年貢磚燒制古窯命名的。如今,臨清貢磚磚窯已不多見,可這些延續下來的村子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臨清貢磚燒制的輝煌歷史。
北京城,臨清磚。走進北京城,我們會為故宮的霸氣、十三陵的靈氣所折服,然而在這宏偉建筑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臨清貢磚。在北京城,不僅僅故宮和十三陵,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各城門樓、鐘鼓樓、文廟、國子監、清東陵、清西陵,無不閃現著臨清貢磚的身影。據了解,北京修建皇城所用貢磚,絕大多數都來自臨清。臨清貢磚撐起了北京皇城。
代代單傳堅守古法燒制
“臨清磚,北京城”記載了當年臨清貢磚的輝煌,如今這一傳統技藝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漸漸沒落,燒制貢磚的磚窯已經屈指可數。在臨清西陶屯村,有一位名叫景永祥的老人,依然在執著地堅守著臨清貢磚的燒制,默默地傳承著這一傳統工藝。
16日中午,記者在西陶屯村臨清永祥貢磚燒制基地見到了景永祥老人。作為祖傳技藝,燒制貢磚如今已經傳承了200余年。老人年已古稀,作為臨清貢磚燒制的第四代傳人,是當地貢磚燒制技藝項目的唯一傳承人。景永祥告訴記者,臨清貢磚,開始于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在北京城營建皇家宮苑城池,臨清貢磚應運而生,成為專為皇家燒制貢磚的“官窯”。隨著北京皇城建設基本結束,臨清貢磚官窯燒制在清代末年停燒,前后共延續了500余年,但當地民間貢磚燒制幾乎沒有停止過。
“臨清貢磚燒制,沒有成文的制作工藝,而是作為一種不傳之秘代代相傳!逼渲袩u就是一道比較有學問的工序,景永祥將其稱之為“商業秘密”,需要在慢慢的燒制過程中積累。
據介紹,一窯磚,燒制需要30天,在燒到20多天的時候便要;。至于什么時候;,很有學問,火候掌握不好,燒制出的貢磚質量便會大有不同,這個時候便需要熟練的窯工去聞磚窯里冒出來的煙的味道,“當煙發出香噴噴的氣味時,就可以;鹆恕!敝劣诶先寺劤龅摹跋銍妵姷臍馕丁钡降资巧段丁⑷绾握莆,老人避而不答。
如今,老人的兒子已經在窯上工作,成為該窯貢磚燒制的第五代傳人,繼承著貢磚燒制這門祖傳技藝。
民間作坊燒出御用貢磚
乍走進景永祥的貢磚燒制基地,記者心里有了一絲失望:燒制基地沒有想象中的辦公區域,沒有轟鳴的機器設備,有的只是曠野中一堆堆的土坯,和幾個并不高大的土丘,與其他普通紅磚廠并無兩樣。要說差別,燒制后貢磚清一色的青色成了與其他普通磚廠唯一的不同。
臨清貢磚成為皇家御用特制產品,自有它的獨特之處。臨清市文化局有關人士表示,臨清貢磚燒成后“擊之
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
景永祥告訴記者,臨清貢磚之所以有名,主要由于臨清的水土好。由于黃河的多次沖擊,很多地方的土為“蓮花土”:一層紅、一層白、一層黃,這種土細膩無雜質,沙黏適宜,燒成磚后,硬度不可替代。
當年,國家文物所曾用回彈儀對臨清舍利寶塔上的臨清古磚進行測試,硬度最高達到了270號,比許多石頭的硬度都高;而且,臨清的水質好,當時的漳衛河水質清澈,堿性很小,適宜制磚,獨特的地理條件成就了臨清貢磚。
在永祥貢磚燒制基地,記者看到,貢磚磚窯外面看上去如同一個土堆,入口處一塊熠熠閃光的銅牌顯示著“ 土堆”與其他磚窯身價的不同,銅牌上寫有上世紀80年代制作的“臨清貢磚窯”五個紅色大字,古色古香。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登上了兩個并排的貢磚窯,景永祥指著其中的一個磚窯告訴記者,這是當年自己建造的第一批窯,為“馬蹄窯”,因磚窯外形像馬蹄而得名,此外,基地還有四個“壇子窯”。
在一個剛剛燒制好的磚窯內,景永祥隨手拿起了兩塊貢磚,互相敲了敲,清脆悅耳,“擊之有聲”是臨清貢磚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斷檔之苦逼出貢磚傳人
臨清貢磚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此間,臨清貢磚生產一度經歷了令人心痛的“斷檔”階段。
清末以后,隨著北京城建設的基本結束,“官窯”停燒,但在民間,仍有一部分小型磚窯延續著這一傳統制作技藝。
上世紀60年代,新型材料小紅磚出現,由于小紅磚比青磚制作成本低、工序簡單、 周期短,受到了更多生產者的青睞,古法青磚生產遭遇寒流。
“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故宮、天壇、光岳樓等古建筑先后展開維修,當地紛紛來到臨清購買貢磚,但結果非常失望——歷史上曾經名震全國的臨清貢磚,這時已經幾乎沒有人燒了!”臨清市有關人士無不惋惜地表示。
“斷檔”之痛讓臨清人感到了古法技藝的重要,也逼出了貢磚燒制的傳人。
景永祥作為祖傳貢磚燒制的第四代傳人接過了這根接力棒,如今老人唯一的兒子也在窯上工作,成為第五代傳人!斑@門技藝不能丟在我的手里。”老人信心十足地表示。
產量難擴容訂單不敢接
“蓬萊的貢磚供應是從2003 年開始的,到現在還沒有完成,如果江北古城這個訂單簽訂后,就不敢再接訂單了。沒有這么大的生產能力。”景永祥告訴記者,按現在的生產能力開足馬力生產,目前已經接到的貢磚訂單也需要燒制到明年下半年。
“燒制一窯貢磚,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一個窯每年最多燒制十二窯貢磚,產量有限!本坝老楦嬖V記者,近些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以及古建筑物的修葺,臨清貢磚需求量開始增大,訂單逐年增加,但貢磚產量成為了一個最大的制約“瓶頸”,一度出現面對訂單“ 吃” 不消的狀況。“前期臺兒莊古城修復,有一個300萬元訂單的大買賣,但由于產量有限,這個訂單愣是沒敢接!
1988年,景永祥在這里建了第一個窯,如今,磚窯已增加到了6個,基地規模也擴大到了30畝,但目前的生產能力依然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我正準備在基地的東邊再新添兩座窯,擴大生產規模!
貢磚燒制有著特定的程序,產量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這門古老技藝的發展。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貢磚不僅在一個時代書寫著輝煌,在今天依然有著巨大的市場,具有生命力。
臨清貢磚,繼承的同時更需要發展。僅靠一個基地延續一門技藝的傳承,僅靠父傳子、師傳徒的家族式的傳播,臨清貢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為了保護發展臨清貢磚這一遺產,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保護計劃,設立保護研究機構,建立技術研究開發基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加大資金投入,力爭使臨清成為全國知名的古建筑維修用磚生產基地。
臨清貢磚,一個傳承了數百年的民間技藝,期待新生。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