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是社會真實財富的再生之源,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幸福之源。所以,抑制虛擬經濟中過度投機的氣氛,致力于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是正本清源的宏觀政策取向。當埋頭于實體經濟的生產者能得到合理回報獲得社會的尊重時,創富熱情才會激情奔流。
中國經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而“棄虛取實”,在轉型中求得穩步減速發展,爭取又好又快,已是今年全國“兩會”關于經濟政策的共識,也是凝聚各方智慧共克時艱的必然選擇。這些觀點和認識的形成,始于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完善于今年年初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最后經過全國“兩會”匯聚,終成立足于中國經濟現狀,決勝中國經濟未來的政策基調。
概述這個政策基調,大致體現為如下四點:
其一,轉型發展,既是經濟增長方式變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階段必然的客觀要求。經濟由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轉型,聯系著社會生產力變動的現實因素,也包容著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性。
一方面,這是基于經濟發展原動力中“物”的因素制約。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卻永遠不會是資源強國,對進口資源的依存度越高,經濟轉型發展的訴求就越強烈。另一方面,這也是經濟發展原動力中“人”的因素制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卻不是人才大國,不僅智力因素對經濟貢獻度低,核心專利技術人均擁有量很低,而且創新因素對經濟推動力也很弱,具有競爭力的高附加值創新產品數量有限。高精尖技術人才的數量30年后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國人才總量可能居世界第一,但高技術人才這種“活化”生產力跟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形成了極其不對稱的鮮明對比。
其二,穩中求進,既是經濟應對策略的科學選擇,也是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的現實表現。這里蘊含著對經濟下行趨勢的認識和判斷,以及對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的充分尊重。過去30年,中國經濟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年均9.9%的高速增長傲視全球。但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背后,則呈現出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的巨大反差,是高投入支撐了這份成績單,是靠資源等生產要素堆積產生的結果,這種成本相對過大的數量產出,會因過度透支對經濟造成嚴重內傷,缺乏長期品質保證。
其三,注重實體,既是社會真實財富的再生之源,也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幸福之源。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社會最為真實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過程,也是真實做大蛋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現實路徑。
不能不說,當前實體經濟和非實體經濟之間回報反差過大,成為實體經濟萎縮的根源之一,而宏觀經濟狀況的周期性波動也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短期來看,采購經理指數(PMI)在1月51.5%的基礎上,實現了連續3個月回升態勢,2月繼續上行0.5百分點,但中長期經濟趨勢還處于下行之中,估計短期內難以有較大改觀。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實體經濟增長無力,二是虛擬經濟潛藏危機,三是投資經濟后勁不足,四是財富分配手段亟待改革。可見,當前對實體經濟的考驗依然很大。
筆者以為,今年經濟“棄虛取實”防止下滑過快,將是正本清源的宏觀政策取向。只有抑制虛擬經濟中過度投機的氣氛,才能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阻止資金不斷從實體經濟脫離而出的逆向流動。當埋頭于實體經濟的生產者能得到合理經濟回報,致力于實體經濟的產業能獲得社會的尊重,那么創富的熱情才會在中華大地激情奔流。
其四,又好又快既體現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體現經濟活動本質上是為“人”服務,而不是為GDP服務的新理念。筆者以為,又好又快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對經濟發展的度量上,還應該體現為國民幸福指數的考量上,改變以往只關注對勞動力透支性使用,除去考慮經濟意義上勞動者貢獻的人口紅利,還應讓勞動者更多享有經濟發展的紅利,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讓民眾分享改革開放成果,讓經濟增長惠及普通人。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