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過,我像又回到了故鄉瓦窯前。仿佛又看到在火焰的扶持下,故鄉腳下的泥土是怎樣變成了頭上的瓦片。
看到了青瓦就會想起童年的鄉下,那些已記不住年代的寒暑假。瓦片是老家,是童年的一個重要的分叉。
水塘邊,清水之下碧草之上,一塊塊殘破的瓦片在水面削出的一串串漣漪,串綴了我們完整的童年。
在一群大大小小的腳印簇擁下,我們的瓦片下面是火,上面是知了,青煙香味,焙熟了一個又一個夏天。
秋天的瓦檐里,手電的光亮中,麻雀探著頭。樓梯上,馬肩上,我們掏著喜悅。可麻雀很生氣,不讓它自由地住在瓦檐下,不兩天就會“氣”死。
瓦片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舊事。
瓦很老實地呆在鄉下的木衍上,一言不發。但它的排列是密是疏,陽光下反射出什么色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揭示出居家的富裕或拮據。
瓦藍瓦藍的青瓦,豆大的雨點打在上面錚錚作響。它總是高人一頭地站在舊時鄉間的屋頂上。無疑,它是鄉間等級最高的瓦了。
其實,瓦就是瓦,蓋在屋子上,下面有人住就是它的福氣了。尤其是蓋在故鄉人家美夢升起的地方,它就是一襲披在老屋身上帶羽的蓑衣。
懷念躺在家鄉屋脊上的瓦,它們仰面八叉的樣子,像極了秋收時節我們的父兄在田頭樹下躺著休憩的姿勢。我分明看到,一些汗水順著他們黝黑的臉如雨水順著粗糙的瓦縫在緩慢流淌。
瓦的排放只有兩種形式。躺著的,是故鄉祠堂前頭的地;蓋著的,就是村頭老銀杏樹上的天。
我們就住在中間,睡不著時,對著掌上的紋路數數瓦上的紋脈,像數著故鄉天上的銀河。半夜有風,給游子帶來瓦的耳語,“睡吧,睡吧,這就是家里。”
記得午后的雨中,瓦在雨水擊打的水霧中漂浮。仔細分辨可以看出,大的雨點會在瓦面上跳躍,發出噼啪的響動。而更多的雨滴要小很多,它們悄悄地消失在像兩只手倒扣而成的對稱的瓦溝中。
水都在屋頂的羽衣上滑行,從屋脊到屋檐。在瓦背上集合,匯成較大的模樣,穿過瓦給雨開辟的千萬條通道,又重新回到大地。
瓦,這些凸起來和凹下去的瓦,緊緊相扣,只有這個時候它們才顯現出生命中各自一半的意義。
時光走過,我像又回到了故鄉瓦窯前。仿佛又看到在火焰的扶持下,故鄉腳下的泥土是怎樣變成了頭上的瓦片。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