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增長中出現了各種問題,需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世界銀行原副行長林毅夫表示,目前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認識上存在三大誤區。
經濟轉型三大誤區
11月5日,在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成立20周年研討會上,林毅夫表示,第一個誤區是要將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這個看法我認為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結果,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
林毅夫表示,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要以消費拉動經濟,就需要舉債,對個人以及國家而言,都會造成債務危機,而現在出現問題的國家普遍都是過度消費造成的。
他認為,投資在當前是需求,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只要是有效的投資,就會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產出的增加,又可以拉動消費,繼續基礎投資,這才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動力。
林毅夫稱,2008年~2012年是國內對消費拉動批評最尖銳的時期,但恰恰這一時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消費增長最快的幾年。數據顯示,從1978年~2007年,中國每年平均消費增長7.7%,而2008年~2012年為9.2%。“因為這一段時間有四萬億的積極財政政策去投資,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提供了就業,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當然可以增長。”
林毅夫表示,第二個誤區是將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創新拉動。
林毅夫稱,創新有自主研發和引進兩種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種方式,都需要投資。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更適合的是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較小的引進方式。因此只要還有引進消化吸收的可能,發展中國家就應該利用引進消化吸收的方式。雖然在統計學上引進不會有全要素生產力,但并不代表沒有技術進步。而且全要素生產力也是要支付資本投入的,而且風險非常高,平均回報率很低。
也因此,林毅夫稱,把投資拉動和創新拉動對立起來,去追求能有全要素生產力的自主研發的創新,這也是一個誤區。
第三個誤區是把政府和市場對立。林毅夫表示,我們要有效的市場,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有一個有為的政府。如果認為應該把政府“拋掉”,完全依靠市場的力量,這無異于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雙軌制改革不到位
林毅夫表示,從改革開放至今的35年里,中國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但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也出了不少問題,比如收入分配不均、消費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對外貿易不平衡、經濟生活中的很多腐敗現象、環境污染等,所以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改革雙軌制。一是老人老辦法,對原來那些有比較優勢的大型優勢企業繼續補貼。二是放開準入,原來受到抑制的產業,政府發揮積極作用,讓更多企業和資本進入。
因為要給予那些資本很密集的、很先進的企業補貼,就導致金融的扭曲,收入相對低的補貼國有大企業或者個人擁有的企業,導致的結果是收入分配不斷往大企業轉移,這是收入分配不均一個很主要的來源。
這些在雙軌制上遺留的問題,不僅導致收入分配不均,而且創造了尋租的機會。同時,如果錢往富人和大企業轉移,而他們的消費傾向低,就會造成消費比重不斷下降。而國內消費相對不足,就推動國家去拉動出口,導致外貿不平衡。
林毅夫表示,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雙軌制的改革還沒有到位。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把雙軌制遺留下來的扭曲消除掉,借助一個有效的市場,實現經濟增長以及產業升級,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政府發揮作用,那么中國的增長是可以持續的。
而且這樣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多,工資增長就快,收入分配也會改善。同時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消除了租金、消除了腐敗。“按照這種方式,消費比重就會提高,投資的比重會下降,然后才比較均衡。”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