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尚希近日表示,只要就業穩住了,失業率沒有上升,也就意味著“穩增長”已經實現了,而不論實際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7%-8%的GDP增長率可能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常態。
“穩增長”關鍵是“穩就業”
判斷經濟形勢好壞的臨界值指標應是就業的狀態
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長期以來基本上都以“增長速度”為標準,即形勢好壞是以速度來衡量的。一般認為,高增長就意味著經濟形勢是好的;而低增長,就意味著經濟形勢是壞的。我國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達到7.7%,按照過去經濟增速8%的經驗臨界值,市場的分析普遍很失望,認為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是復蘇乏力,似乎只有回到過去的接近兩位數增長才是形勢大好。這種以經濟增速本身來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實際上是很不科學的,因為經濟增長函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不同的。
其實,判斷經濟形勢好壞的臨界值指標應是就業的狀態。只要勞動力趨向充分就業狀態,即使經濟增長趨緩下行,也說明經濟形勢良好。就業狀態指標比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更具有綜合性,包含了經濟增長、社會狀況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比增長曲線變化更全面地反映了經濟、社會的趨勢,為政府宏觀抉擇提供的依據更科學、更準確、更可靠。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勞動力數量紅利已經接近枯竭,而勞動力質量紅利還未能形成。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1%,在經濟體量更大的條件下,經濟增長曲線已不是過去的延伸,而是形成了新的增長曲線,因為經濟增長函數已經不一樣了。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增速會隨之自然放緩,很難延續工業化初期那樣的快速增長。我國經濟已經經歷了30多年近10%的快速增長,今后很難再保持過去那樣的增速。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緊,環境的承載力越來越弱,高投入、高排放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已經下來了。如果再以老眼光來看待新階段的經濟增速就很容易導致判斷失誤,誤認為經濟增速趨緩下行是經濟形勢在變壞。經濟增速在7%-8%之間可能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常態。經濟增速的參考系該是改變的時候了。
從我國當前的就業狀態看,宏觀政策應“穩”字當頭
從我國當前的就業狀態看,盡管經濟趨緩下行,但就業總體狀態良好,說明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沒有變壞,宏觀政策應“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照理說,經濟增長趨緩,失業率應當上升。但我國當前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并未出現增長率下降、失業率上升的情況。今年近700萬大學生就業出現很大難度,而同時企業招工難也日漸顯現,尤其是技術工人、技師和高級技師更是嚴重短缺。我國人口老齡化在加速,青壯年勞動力占人口比重下降,20歲-39歲青壯年勞動力2011年比2002年下降了7%,減少到4.2億人,勞動力可供量下降了。這說明了勞動力供應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也越來越大。隨著青壯年勞動力比重下行,自然也會使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增長趨緩下行。這也意味著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經濟結構已經無法支撐過去的那種經濟增速。因此,從勞動力的角度觀察,經濟趨緩下行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自然的結果。失業率沒上升,說明現實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潛在的增長率。若是再施以人為的刺激政策,則相當于給經濟打興奮劑,導致經濟泡沫化,帶來虛假的繁榮,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勞動力是關鍵生產要素,也是人力資本的載體,其就業狀態從根本上決定了經濟增速的上限。不管人們的主觀意愿如何,經濟增長率不是取決于物質要素,而是決定于“可供勞動力”,包括勞動力數量和質量。可供勞動力數量減少,一定程度上可由勞動力質量的提升來彌補,如提高勞動技能、提高創新能力,通過復雜勞動創造更多價值,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勞動力質量的提升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是靠宏觀調控的應急政策可以解決的。其實我國的根本問題也就在這里。過去30多年的發展注重物質資本積累,而輕視了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旦出現可供勞動力數量絕對下降,而勞動力質量又跟不上,經濟增長放緩就不可避免。我國當前正處于這樣一個“坎”上,勞動力數量優勢迅速消失,而質量優勢卻未形成。我國經濟增速為什么放緩了,而失業率為什么沒有同時上升,其原因都在于此。
“穩增長”是必要的,其內涵是避免失業率上升
因此,從就業來觀察宏觀經濟形勢,比經濟增速本身更具有邏輯的自洽性。當前宏觀經濟政策要順勢而為,要著力防止走老路,避免政策路徑依賴,通過總量放松來追求以“量”取勝,改變過分注重增長速度的傾向。“穩增長”是必要的,其內涵是避免失業率上升,影響社會穩定,以使結構調整在相對平穩的軌道上運行,以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這個意義上,“穩增長”即為了“穩就業”,或者說,只要就業穩住了,失業率沒有上升,也就意味著“穩增長”已經實現了,而不論實際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如果增長率在7%,失業率也未因此而上升,那也表明這個增速是合適的。
經濟發展要從以“量”取勝轉到以“質”取勝,實現有效增長,唯一的路徑是結構轉型升級,改變發展方式。穩增長,要從促進結構調整的角度著眼,只有與此相符才是經濟政策預調、微調的內容,任何偏離結構調整的穩增長都是要不得的。那么,在經濟趨緩下行到什么程度才需要出手去“穩增長”呢?關鍵看就業。只要就業指標在合理區間內,對短期經濟增長的回落就沒有必要草木皆兵。
當然,失業就業指標在統計上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更具有長期意義的導向作用。正如前面所說的,就業狀態具有綜合性,包含的信息量更多。關注就業,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關注了增長,關注了社會公平,也關注了分配格局。從關注增長,轉到關注就業上來,并把改善就業狀態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第一目標,也是促進結構調整的要求,因為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環境從根本上決定了結構調整的有效性。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