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演進、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時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和驅動因素正在悄然變化,特別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屆中央政府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戰略以及發展目標提出了許多創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這將引導和推動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呈現新的變化趨勢。
中國經濟將從高速增長期步入中速增長階段
1979~2012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過分依賴外需的高增長動力被弱化,同時經濟依賴廉價豐富生產要素的高增長時代趨于結束,經濟運行進入了一個拐點轉折期。經過最近幾年的調整轉型,可以確認,我國經濟增長逐漸由過去的高增長步入中速增長時期。未來一個時期將會維持6%~8%的中速增長。
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一是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此時的經濟增長主要是質量和效益的改善,結構的升級,增速減緩勢在必行。二是要素成本水平明顯提高,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漲,資源短缺和環境保護力度,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支持企業低成本擴張的低要素價格條件不復存在。三是市場需求不足問題凸現,中國經濟已由短缺經濟變成了過剩經濟,目前出口需求萎縮,消費需求徘徊不前,市場需求不足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減緩的根本原因。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目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演變,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許多國家都在探索經濟發展的轉型路徑,我國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中國經濟升級版是對既有版本的繼承、發展和升級,是從外延型增長為主升級為內涵型增長為主的經濟發展;是從低勞動成本、低附加值為主升級為技術推動型的經濟發展;也是從過于依靠投資和出口的速度型增長升級為內外需協調拉動的經濟發展;是從高耗能、高污染升級為資源更有效利用、環境更好保護的經濟發展。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升級版的核心任務是提升質量效益。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比,引導企業向技術、品牌、質量、管理要效益,拓展生產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創新企業運營模式,推動經濟以適當的速度,實現沒有水分的健康增長。升級版的拉動力量是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斷釋放的消費需求,將伴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是經濟發展的長期增長點。升級版的科學引擎是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和服務業發展。升級版的重要支點是提高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升級版的內在動力是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是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解決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完成一系列由“鄉”到“城”的轉變,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可以更好地富裕和造福人民。升級版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創業能力。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完善基本養老和醫療、城鄉低保和住房保障等體系,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型城鎮化構筑經濟持續發展新動力
新型城鎮化是要改變中國人的面貌和綜合素質,提高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改變人的身份被限制的狀況,最終打破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城鎮化的本質在于“化人”。要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要把農民先化成農民工,再將農民工化成市民,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現在有些地區城鎮化走偏路,主要是“化土地”,搞土地城鎮化,搞房地產化,依舊把農民和市民、城鄉進行分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改革,不是簡單的城市投資建設。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城市軟環境、公共服務的建設,以改善人的生活條件、優化生存環境為宗旨,要統籌推進均等化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基本公共服務逐步覆蓋到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新型城鎮化是建設一種高效的城市運營體系。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以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為重點,開展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創新城鄉社會管理體制。
今后的城鎮化建設重點:一是在特大城市周圍興起一批小城市。美國洛杉磯、加拿大蒙特利爾周圍都有70個以上小城市,中國不可避免要走同樣的道路,特大城市周圍一定要建起一批小城市。二是在人口相對集中的中部地區,興起一批規模較大的新興城市,以此為龍頭拉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三是加速和完善已有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城市功能建設。四是大力推進城鄉統籌,搞好以城帶鄉,城市反哺農村。
服務業引領經濟轉型發展新引擎
當今世界,服務業越來越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和彼此合作的熱點,發達經濟體在尋求再工業化、再制造化的同時,繼續保持服務業領先優勢;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也在彌補服務業發展的短板。服務業日益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引領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我國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意義重大。大力發展服務業是穩增長、調整優化結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目前我國許多工業產品產能過剩或供過于求,但服務產品卻有許多領域供不應求,滿足不了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商業流通業發展水平,擴大和引導商品消費;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務業的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業水平,讓巨大的內需潛力得以釋放,形成經濟穩定增長的有力支撐。大力發展服務業可以有效推進“新四化”的實現。做強研發、設計、營銷等服務環節,可以推動工業向中高端邁進;開發新一代信息產品,發展電子商務,可以推動信息化、擴大信息消費;增強交通、環保、養老等公共服務功能,是建立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需要。服務業還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松綁”服務業是推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大力發展服務業要求放開服務業管制,要求依法依規為服務業發展“松綁”,讓企業輕裝上陣。同時,要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探索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改革。
體制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
過去我們很好利用了資源紅利、人口紅利、加入世貿組織紅利,現在這些紅利在減退,要轉變發展方式、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需要尋找新的紅利和動力。全面推進新一輪的體制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改革可以創造并收獲新的改革紅利,支持經濟持續發展。
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和著力點:一是加快政府職能改革,建設透明、高效、服務型的政府。政府應從直接組織資源配置,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轉向負責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為居民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為企業維護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提供高效的執法維權服務。二是公共財政支出的改革。稅制改革的關鍵是要理清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要按照地方民生支出需要配比進行轉移支付,進一步增加資產性和資源性的稅收。三是金融系統實質性改革。銀行系統的改革首先要強調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提高銀行系統的運行效率。另一項重要改革是資本市場,股市改革必須標本兼治,完善制度建設。四是國有經濟進一步市場化改革。國有企業應完全推向市場,與其他市場參與者一視同仁,人員任免、薪酬待遇、經營管理完全市場化運作,脫離行政干預。五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保護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常態化
十八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思路,把生態文明建設突出地提出來,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重要的戰略之舉,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經過幾十年的大發展,中國的生態問題十分嚴重。
快速的經濟增長造成了環境的嚴重污染,環保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生命比GDP更重要。我們是后發展國家,完全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吸取先期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之路。面對資源緊缺,環境嚴重污染,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形勢,將保護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議事日程、常態化發展是題中之一,環境升級和生態文明升級也是中國經濟升級的重要標志。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