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此次中辦國辦發布通知,對城市安全發展提出了多項要求,核心目標在于保障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城市規模的擴大與功能的豐富為城鄉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勁動力。正是在這樣的變革和發展中,城市生產生活的安全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重視。
城市化進程中的“負能量”
城市化進程中,建筑工作無時無刻不在開展,隨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近年來,建筑垃圾的處置問題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的報道之中,盡管從中能夠看到建筑垃圾處理的一些數據和成效,但夾雜其間的,不少還是關于這一話題的負面新聞。
建筑垃圾的處置向來不只是一個環保的問題。妥善處理建筑垃圾,既能夠資源節約、實現循環利用,同時也能夠杜絕潛在的安全隱患。在不少發達國家,建筑垃圾已經基本實現了“流水線”般的處理方式。從垃圾的產生到運輸,再到資源化處理和最終重返市場,整套工作流程堪稱“不留死角”。
而在我國,建筑垃圾近年來不僅產量激增,而且經常出現處置不利的情況。由此導致的安全問題、環保問題時有發生。2015年12月20日,廣東深圳光明新區渣土受納場發生特別重大滑坡事故,敲響了近年來有關建筑垃圾處理問題的警鐘。據2016年7月對全社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受納場沒有建設有效的導排水系統,場內積水未能導出排泄,致使堆填的渣土含水過飽和,形成底部軟弱滑動帶;嚴重超量超高堆填加載,下滑推力逐漸增大、穩定性降低,導致渣土失穩滑出,體積龐大的高勢能滑坡體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加之事發前險情處置錯誤,最終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這次發生在深圳的重大事故,直接反映出我國近年來建筑垃圾處理工作中的問題。在一些城市,安全、環保問題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現在建筑垃圾處理的工作中。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的缺失,監管檢查不利,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安全、環保意識,多重原因使建筑垃圾的處理工作成了“老大難”問題。
此次中辦國辦發布通知,明確指出一些城市安全基礎薄弱,安全管理水平與現代化城市發展要求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并且通知強調,包括垃圾填埋場、渣土受納場在內的十余個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應加強體現安全生產區域特點的地方性法規建設,形成完善的城市安全法治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安全管理。由此可見,政策法規的完善、監管強度的提升,將成為近期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重點。
建筑垃圾處置應“環環相扣”
其實目前在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的理念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近兩年來,許多國家政策都將建筑垃圾視為關注重點之一。
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規范發展再制造。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 工信部和住建部公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暫行)(征求意見稿)中,規范條件確立了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的資質,設立了入行的“門檻”,要求企業的資源化利用率應達到95%以上。
2017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其中第三條提出: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發布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網絡,制定建筑垃圾分類標準,加強分類回收和分選。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繼續推進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粗細骨料和再生填料,規模化運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層等建設。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將建筑垃圾生產的建材產品納入新型墻材推廣目錄。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評價體系。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
從這些政策不難看出,建筑垃圾的處置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重視。然而在一些具體環節仍然存在困境。例如,2017年北京市大興區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建筑垃圾處置廠,短短幾個月間,相關新聞報道的態度就從稱贊和鼓勵變成了擔憂,其原因居然是因為建筑垃圾“貨源”不足。從普通民眾的視角看,不僅是北京市,全國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產生量按理說遠大于目前的處置能力,新建筑的施工建造、舊房改造和拆遷,產生的建筑垃圾無論如何也不應使處理廠“吃不飽”。
然而民眾難以發現的是,建筑垃圾貨源不足的問題,實際上存在多方面原因。首先,部分施工單位在建筑垃圾處理的問題上環保、安全意識淡薄,加之有關部門監管力度不足,部分建筑垃圾產生后并沒有得到科學處理。為了降低投入,施工單位有時不愿將建筑垃圾花錢轉運到處理廠,而是肆意丟棄在荒郊野外,或是進行非法填埋處理。
這樣的處置方式,著實對城市的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建筑垃圾由于成分復雜,在一定的光照或水分作用下,有可能產生滲濾液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如果隨意堆放或填埋,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對土壤的污染。同時,建筑垃圾中的一些成分十分易燃,在干燥的季節,其潛在的火災隱患同樣不容忽視。
其次,建筑垃圾處置廠時常面臨“進出兩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由于貨源不足,處置廠不得不花更高的價錢獲取原材料。另一方面,由于再生建材產品在業界獲得的認可程度偏低,因而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難以維持資源化處理廠的生產運營。此外,政府扶持力度、財政補貼等“外援”不足,也使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步履維艱。
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惡性循環。如今建筑垃圾產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合理的處置工作卻遲遲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中辦國辦此次發布通知,正是對這樣的情況提出了針對性的要求。從源頭治理,到完善法規、標準,加強執法監管力度,再到強化組織領導和協同聯動,不僅將建筑垃圾處理問題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也注意到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
針對目前建筑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從全局出發。一方面不能抱有僥幸心理,直到安全問題、環保問題出現才開始尋求解決方法;另一方面,對建筑垃圾的產生、運輸、處理等多個環節應抓住重點,各個擊破,并最終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從而為城市的安全、穩定、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