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各種觀點,無論是官方、學術還是企業的,早已經鋪滿了各大媒體、各方講壇,然而高舉高打者多,俯身實踐者寡。從好奇、熱衷到聞之麻木,智能制造更渴望實踐出的真知,量化出的方法,而非人云亦云的概念。
被工業4.0熱潮和白熱化競爭席卷的制造企業們,對數字化既有不上“等死”的清醒,更有上了“找死”的猶疑。然而怎么上,卻沒有標準答案。
如何評估自身的數字化轉型現狀,探求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最近親測的一款數字化企業評估工具,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這款數字化企業評估工具將企業數字化成熟度以“數字化企業指數”的形式,分別在六個維度中以0-4.0分為五個層級。評估者可以從戰略規劃、組織管理、系統集成、生產現場、數據管理、數字化應用六大維度,量化自己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并獲得具有針對性的實施建議,找到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最佳切入點和行動方向。
而基于此評估得出的一些整體認知,頗值得探究。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首批2000家參與評估的企業整體數字化企業指數為2.1,仍處于夯實基礎階段,而航空航天和汽車制造等領域的部分企業數字化企業指數達到3.5以上,已經具備向“工業4.0”愿景邁進的實力。盡管中國市場體量龐大、長尾居多,這一數字仍從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們離工業4.0還有多遠,各行業在探索中前行的多快。
行業發展良莠不齊,個體之間強弱懸殊,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普遍存在,當前中國制造業多樣化的現狀決定了數字化轉型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
以石化化工和鋼鐵行業為例,大型石化和鋼鐵企業普遍自動化程度很高,數字化應用非常具有前瞻性:20年前石化行業就開始仿真系統的研究,鋼鐵行業就開始探索個性化定制,這兩個行業目前在新興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方面也勇于嘗鮮。然而也有很多歷史悠久的鋼鐵企業,在完成了上一輪裝備大型化規模化的改造后,面臨著定制化、品質化的挑戰。
如何利用數字化規劃對工藝流程做系統梳理,并在原有基礎上分步實施是他們的轉型難點。同樣,在制藥行業高端的國際化西藥廠擁有著頂尖的自動化和數字化工藝和管理,而很多本土的中藥廠還是手工作坊。
隨著近年來數字化與智能制造逐漸從理論走向落地,以及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很多企業將數字化轉型納入企業的戰略規劃。
然而該評估結果顯示了一個有意思的發現: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最大痛點并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缺錢”,而是企業管理、組織架構與職能設置無法有效推進相關工作,不知如何有效結合業務制定相關的戰略與路線圖,以及早期缺乏系統的規劃導致后續項目需要不斷返工。目標的清醒和緊迫與過程的迷茫和探索,在數字化轉型中如影隨形。
而期待數字化升級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大部分企業的首選也并不是實現柔性生產、創新商業模式、融入產業數字化生態之類高大上的理想,而是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等非常實際的需求。先生存再發展是大部分企業的狀態。
當然互聯網行業后浪拍死前浪的顛覆神話也在不斷向傳統制造業延伸。
以近幾年茶葉市場殺出的黑馬“小罐茶”為例,主打高端市場、場景消費的茶中新秀,在營銷創新外更選擇用最新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探索茶葉定制化、智能化生產與選配新模式,其和西門子合作的新聞上周在業內引起不小的震動。新晉黑馬們天生帶著智能制造的驅動力和基因。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