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金廷標向本報微博報料稱,當年建造中山陵時,部分工程選用的是無錫利農磚瓦廠的紅磚為工程用磚,“這個很有意思,對無錫來說也很有意義,應該是第一次被發現”。記者聯系上了金廷標,他是南京一位文物保護志愿者,三年前,他就曾關注中山陵建筑用磚來源一事。如今,謎團終于被解開,然而,謎團背后的這段歷史更不能被遺忘。
報料:在中山陵發現半截“神秘”
廷標生活在古都南京,對老城的一磚一瓦都有感情,中山陵是他常去的地方。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中山陵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6年又入選了“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這處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是以金廷標為代表的南京文保志愿者們關注的焦點。6月1日,金廷標又一次前往中山陵。這次,他在陵門前的石獅附近,發現了半截紅磚,上面有字母“LN”,字母上方還有兩顆五角星。
金廷標一下子聯想起2016年,微博博友“中山衛士2010”也曾在中山陵發現過一塊類似的紅磚。當時,這位博友曾在微博上他,稱在紫金山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東邊發現一塊紅磚,上面有“LNBK”的字樣及三顆五角星,不知道是哪里生產的。三年前,關于這塊紅磚的來歷,也曾引起南京市文物保護志愿者總隊的關注。該組織由南京市文化部門牽頭組建,其中不乏金廷標這樣熱衷文物保護,利用業余時間訪古與探究歷史的市民。但當時,沒人能解開這塊磚的謎團,根據上面的字母,大家以為是外國產的。
這次在中山陵發現同樣的紅磚,金廷標決定揭開它的“身世”之謎。他多處打聽、走訪,找到了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山陵檔案》。這本書收錄有當年中山陵建造的檔案影印件。其中一頁是中山陵第三部工程說明書,全部用英文撰寫,內容涉及磚石等建筑用材,稱這種上等品質、燒制堅硬的紅磚來自無錫,并用括號專門標出了“無錫”兩個中文字。
這令金廷標格外興奮。他進一步查詢檔案資料得知,刻有“LNBK”字樣的紅磚并非洋貨,而是地地道道的國貨!這四個字母就是無錫利農磚瓦廠的英文縮寫“LEE NOONG BRICK KILN LTD”。該廠由無錫實業家唐保謙創設,擁有當時國內第一臺機器制磚機――德國西門子公司制磚機,產品以三星為商標,遠銷新加坡。“當時國內少有這么先進的磚廠”,金廷標說。
調查:無錫利農磚瓦廠究竟是何來歷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工程量浩大。據了解,受經費限制,當時中山陵的建造分了三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工程包括祭堂、墓室、平臺、石階、圍墻、石坡等,于1926年破土動工,由上海姚新記營造廠承建。第二期工程包括水溝、石階、護壁、挖填土方等,于1927年10月招標建設,由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建。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圍墻、衛士室等,由上海陶馥記營造廠承建,直到1932年2月底才全部完成。而陶馥記在承建中山陵第三部工程時,選用的正是無錫利農磚瓦廠的紅磚為工程用磚。
無錫文史學者陸陽致力于無錫工商業的研究,眼下,他正在寫近代無錫建材業,其中就涉及利農磚瓦廠的內容,南京網友的報料令他喜出望外。陸陽介紹,無錫縣志和《江蘇省建材工業志》上均記載有無錫利農磚瓦廠。當年,唐保謙、蔡緘三等人集資建設慶豐紗廠,為解決磚瓦來源問題,1919年底1920年初,唐保謙集資在家鄉嚴家橋創設利農磚瓦廠,日產紅磚3萬余塊,是無錫地區最具規模的機制磚瓦廠,也是無錫唐氏家族在嚴家橋創辦的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
陸陽從上海交通大學校史資料中了解到,1926年,上海交通大學材料試驗室受孫中山先生喪事籌備處委托,進行幾種水泥、石料及三合土的性能分析及比較研究,以供建造中山陵選用。該校與中國工程學會合作曾為無錫利農磚瓦廠進行了產品性能測試工作。這從另一方面印證了中山陵的建造與“無錫利農”磚的緣分。
陸陽告訴記者,當年,利農磚廠的產品尤其是耐火磚因質量好,有特色,很受市場歡迎。而這也應是“無錫利農”磚被中山陵這樣重要的工程選中的原因。1927年,利農磚瓦廠建造圓窯一座,燒制耐火磚,解決本廠所需的搪窯耐火磚。本來這種耐火磚采購自唐山,因經常脫貨,唐保謙特地聘請天津技師,在化驗唐山樣品后,自己配料生產。當年出品粘土質耐火磚10萬塊,自給有余,推向市場。第二年又增建圓窯一座,燒制適合各種要求的耐火磚,年產10萬塊,成品耐火溫度達1200℃,比土窯生產的白泥耐火磚高出200-400℃。到1930年,已發展成方形磚、弧形磚、刀口磚、斧口磚、異形磚等多個品類,形成生產批量,制坯也由手工模制改進為機械開制。這在當時都是領先全國的。
專家:近代無錫工業史待搶救與深挖
“無錫利農磚瓦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存在的。”在無錫文化學者楊大中的提醒下,記者向無錫市檔案史志館咨詢該廠歷史。工作人員查到,《無錫市志》第二冊第二十二卷“建材工業”中“磚瓦業”一章有該企業的簡要介紹。其中提到,1957年,無錫市生產磚瓦的廠有無錫市磚瓦廠和利農磚瓦廠兩家。1974年,利農磚瓦廠建成年產3000萬塊磚的隧道窯1座。在建隧道窯時,煙囪砌高至60米,消除了煙塵對附近田間作物的影響。1980年和1982年,利農磚瓦廠建成年產能力為5000萬塊磚和300萬片瓦的隧道窯各1座。從陸陽發來的利農磚瓦廠老照片上看,當年該廠的規模不小。
2008年,本報關于大窯路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的連續報道,曾引起無錫利農磚瓦機械廠老廠長陳允葆的關注。陳允葆稱,如果說大窯路窯群遺址反映了明清至民國的以個體燒窯為主的窯業史,那么無錫利農磚瓦廠近百年的廠史則濃縮了近現代無錫磚瓦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無錫利農”一直稱得上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磚瓦企業,利農磚瓦機械廠于上世紀70年代開發研制的LZ50型雙級真空擠磚機組就生產出了全國首批20孔磚,這臺機組還曾遠銷全球17個國家。市檔案史志館提供的《江蘇省建材工業志》上,刊登有這一機組的照片。
據了解,無錫利農磚瓦廠在抗戰期間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后復產,并改制為地方國營,一直存在至八十年代中期。記者在《江蘇建材史》中的“1949年-1960年大事年表”上看到了這一記載——“1953年8月,無錫地方國營利農磚瓦廠18門輪窯點火投產。”這些地方史志,包括中山陵上,均留下了無錫利農磚瓦廠的身影。無錫利農磚瓦廠創建至今,剛好一百年。“但它不存在了,無錫唯一的百年企業,只有申新三廠(后為無錫市國棉一廠)還在。”陸陽的話似乎是一個提醒:搶救無錫工業史已勢在必行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