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來,實行煤電價格聯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煤電雙方的矛盾,但實質上是將煤電雙方的矛盾和經營壓力轉移給了其他行業,最終會影響到社會所有消費者,引發社會性物價上漲,增加推動通貨膨脹的因素。
擁有先進技術和低排放的發電企業只能機械地執行配額,而高耗能企業卻依然能夠在計劃體制下安享 “厚利”倘若能改變目前這種落后的配額制,才是緩解煤電矛盾的可行之道。
今年6月底,為了減輕發電企業的成本壓力,國家發改委有關司局先后與中煤集團、山西同煤、晉煤、陽煤等主要煤炭企業進行座談,要求維持煤炭價格穩定,并提出兩個具體要求:一是年度合同煤價不能變,已漲價的煤炭企業要在6月底前退回;二是國有煤炭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要帶頭保持市場煤價基本穩定,不能帶頭漲價。
盡管如此,在現有的煤價下,電力企業仍然處于嚴重虧損狀態。近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報告,呼吁盡早啟動 “煤電聯動機制”,提高電價。
隨著煤電矛盾的日趨白熱,電價上漲壓力越來越大。那么, “煤電聯動”是不是解決電力企業虧損的靈丹妙藥?破解電價謎團的辦法究竟在哪里?
真真假假的電價上漲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發用電量高位平穩運行,電力行業總體利潤實現恢復性增長。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1月到5月,電力行業利潤總額由上年同期的155億元增加到504億元。但電力行業利潤分布極不均衡, 504億元的利潤主要集中于水電行業,火電行業虧損情況極為嚴重,尤其是中部地區各省的虧損面均超50%。
報告還指出,長期以來由于煤價快速上漲, “煤電聯動”的實施嚴重不到位,資源價格改革也嚴重滯后,導致火電企業長期虧損,且虧損面不斷擴大。尤其是中部地區資源省份如河南、山西,上網電價長期偏低而煤價累計大幅上升,形勢更加嚴峻。中電聯建議,按照電煤價格、上網電價、銷售電價同步聯動的原則,增強煤電聯動時效和地區針對性,縮短電價聯動滯后期限,同時適度降低電力企業消化煤價上漲的比例,同步上調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彌補煤電聯動價差缺口。
今年上半年以來,隨著煤炭價格一路攀升,真真假假的 “電價上漲”消息一個接著一個。 4月,煤價走向短期高點,同時南方旱災也減縮了水電的供應能力。有媒體報道,五大電力集團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中電投聯名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上調上網電價。隨后,國家能源局立即作出回應,表示從未接到漲價申請。進入5月,媒體及行業研究機構再次傳出重啟煤電聯動的聲音,各家都在猜測調整時間。 6月,有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 “正在研究電價調整一事”.僅兩天,發改委在網站顯著位置登文辟謠,稱此則報道不實,該委官員李靜也從未發布發改委進行電價調整的言論。
真真假假背后的現實是,截至今年6月,我國合同煤價漲幅超過10%,超過煤電聯動設立的5%紅線,市場煤價漲幅更是高達30%,這也是火電企業不斷要求 “煤電聯動”的根本原因。但是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當前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很大,在漲電價和穩物價之間,政府選擇了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