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磚雕,中國一絕”.臨夏磚雕藝人把對生命的理解、生活的熱愛,用刻刀留在一塊塊磚頭上,鑲嵌在一面面墻壁上,于是,黃土地上的建筑充滿靈氣。就連寧夏同心清真大寺門前照壁上那幅著名的磚雕作品--“月掛松柏”,也出自臨夏回族藝人之手。
黃土地上的建筑因為磚雕而靈動
甘肅臨夏,我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還有一個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之一。筆者認為,外地人到臨夏,必然要去東公館(原國民黨第40集團軍副司令馬步青的宅邸)看看,東公館是臨夏地區一處婦儒皆知的老宅子,不因氣勢磅礴,只因其磚雕藝術精致絕倫、惟妙惟肖。
迎著風雪,筆者走在臨夏的街道上,清真寺里高聳著的喚禮樓和禮拜殿一座座、一片片地挺立著,頭戴白帽、身著黑色上衣的穆斯林群眾不時從眼前走過。沿著人流,沿著街頭的廣告牌,筆者走進了鬧市邊的一個小巷中。這里坐落著水泉清真寺。清真寺的彎月裝飾高聳,莊嚴肅穆,其外墻頂端的磚雕格外引人注目。按水泉清真寺茍福有阿訇的話來說,這外墻頂端的磚雕是最尋常的工藝了,沒有花樣,也沒有復雜的紋路。
看完清真寺,茍福有阿訇領著筆者走向300米之外的東公館。這是一座青色的老宅,除了當代人修葺過的朱紅色門樓,其他部分都保存得很好。東公館于1938年動工,1945年建成,歷時8年。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東公館由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某部軍管,王震大軍進軍青海前,司令部曾駐于此。走進閣院,筆者才得知這里現已對旅游者開放,原有房舍已經成為博物館,展示臨夏文化、建筑、藝術尤其是磚雕方面的內容。
走進東公館的庭院,磚雕就呈現在眼前,墻壁上、梁柱上、花池沿上,寬敞的院子里,精美絕倫的磚雕無處不在。
磚雕,是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表明,在宋代,臨夏磚雕藝術已相當成熟,到元明時代,精美的臨夏磚雕已廣泛使用于各種建筑之中。近千年來,臨夏磚雕不斷推陳出新,經久不衰,近代又吸收了繪畫、木刻諸長而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走進臨夏,凡屬古典建筑,不論是回族的禮拜殿,還是漢族的社廟,不論是昔日達官貴人的公館、府第,還是尋常百姓人家,大都飾有精美的磚雕。臨夏回族工匠在磚頭上雕刻出花草,再鑲嵌到建筑物上,便形成了人們所說的“臨夏磚雕,中國一絕”.
“就連著名的寧夏同心清真大寺門前的照壁上,也鑲嵌著臨夏回族藝人的磚雕作品!”茍福有的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老宅冬日依舊滿園春
東公館尤為人稱道的是過庭照壁上的長6米、高8米的“江山圖”磚雕。圖中精雕細刻的一草一木,活靈活現,突出表現了祖國的壯麗山川。整個照壁,設計精巧,刀法純熟。
“江山圖”的兩側是字跡蒼勁秀麗、長達30個字的隸書對聯:氣度雍容開祀業宏基巍然簪纓門第,節麾鑊耀備嚴疆重寄允矣磊落雄才。這對聯傳遞著東公館主人馬步青的心意。馬步青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騎兵第5軍軍長、陸軍第40集團軍副總司令、蒙藏委員會委員等職。1944年,馬步青在與其胞弟馬步芳的權力斗爭中失敗,被馬步芳剝奪了軍權,憤而離開軍隊,回到家鄉臨夏。遭到弟弟馬步芳的排擠打壓后,自感前途暗淡的馬步青開始在臨夏修建自己的府邸--東公館。于是,馬步青花重金找到了臨夏磚雕匠人綻成元。綻成元身高只有1.5米,而正是此人,歷時8年完成了東公館的磚雕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