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福有告訴筆者,東公館有大大小小189幅磚雕,都是綻成元及其門徒之作。東公館磚雕共用去各類磚60多萬塊,顏料千余斤,而裝飾磚、木雕花卉圖案時,還用去黃金10余兩。
東公館東西二門對稱刻著牡丹花及花瓶。磚雕采用雕刻和鏤空相結(jié)合的手法,精雕細刻,十分逼真,人稱“雙品富貴門”、“雙品牡丹門”,暗喻馬步青當(dāng)時為二品官員,也暗示進入此門,就是踏進了二品官的官邸。進入西洋式建筑特色的正門,一幅“百子圖”葡萄累累,雕工精細,玲瓏剔透,使人垂涎欲滴。3層樓院內(nèi)東南坎墻上“松月圖”明月高照,古松蔥蘢。群巖之間,清泉奔瀉,山花爛漫。正院南房東西坎墻上是“牡丹含苞欲放圖”和“荷花亭亭玉立圖”。東公館隨處可見取材廣泛的磚雕作品,一幅幅都以立意新穎、造型生動、雕工細膩、技藝精湛而著稱,堪稱磚雕藝術(shù)的大觀園。
臨夏市政協(xié)辦公室主任馬忠賢介紹說,一方成型的磚雕,往往要消耗很多塊青磚。磚雕藝人需要在腦子里構(gòu)思圖案、設(shè)計造型并把握方寸,再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用刀工在青磚上進行展現(xiàn),然后一塊塊接拼起來,繼而進行打磨,鑲嵌到墻壁上。整個過程都是慢工細活,需要藝人嘔心瀝血,步步到位,刀刀精準(zhǔn)。當(dāng)年的藝人綻成元做到了,人們就送他綽號“綻掌尺”,以表示尊敬。
聽馬忠賢說這些的時候,恰巧遇見了寧夏賀蘭縣立崗蘭光清真寺的阿訇馬世清,在這個冬天,他也來到了臨夏參觀拜謁。馬世清說,東公館是一個令自己想了好多年的地方,這次來到臨夏,才知道臨夏磚雕的分量。“江山圖”是臨夏磚雕里的極品,而整個東公館展示出來的是古典建筑藝術(shù)的大美。
盡管是寒風(fēng)凜冽的冬天,置身于東公館里,那墻壁上、梁柱上、花池沿上的年月久遠的“花草”、“河流”傳遞出來的依舊是溫暖如春的感覺。
磚雕藝人的記憶
臨夏是回族的聚居地,“十個回回九姓馬”.就此,筆者詢問了很多學(xué)者專家,但卻沒有一個明確、準(zhǔn)確的答復(fù),或是因為做學(xué)問必須嚴(yán)謹(jǐn),或是因為沒有更多的調(diào)研。可馬忠賢,一位臨夏磚雕藝人的后輩,卻給筆者津津有味地講述了磚雕人家對于根系的記憶--
古城河州(即今臨夏回族自治州)為回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唐代,經(jīng)絲綢之路來我國的大食(伊朗部族之一,也指我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qū)穆斯林的泛稱)信使、商旅不絕于道。處于要沖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隨著絲綢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人蜂擁而至,在河州一帶進行茶馬絲絹交易,傳播伊斯蘭教,成為臨夏回族的先民。因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被漢譯為“馬哈木”,所以信徒們多以其教主馬哈木的首字“馬”為姓。
另外,臨夏回族穆斯林中還流傳著一位頗受人尊重的馬氏先祖--馬慶祥的故事。金朝,西域人馬慶祥為官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nèi)),成為當(dāng)?shù)伛R姓的一支。其后輩著名詩人馬祖常自述“昔我七世上,養(yǎng)馬洮河西”,意即祖先居住洮河以西河州地區(qū),養(yǎng)馬為業(yè),世代不絕。
走出東公館,已是中午12點多,當(dāng)?shù)氐哪滤沽珠_始向清真寺匯聚。因為是冬天,一些人的頭發(fā)上、胡子上還掛著晶瑩的水珠和霜氣,但面容上呈現(xiàn)著虔誠者的光亮。剎那間,筆者的心中涌起一陣感動。已經(jīng)看過的一座座清真寺又浮現(xiàn)在眼前,那矗立在臨夏街頭與山山峁峁間的寺院,有聞名遐邇的南關(guān)大寺、老王寺、韓家集大寺等。盡管是冬日,可這些清真寺里,依舊是蒼松翠柏、磚雕遍布、肅穆靜謐、風(fēng)格迥異。可誰又能不說,這些建筑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伊斯蘭文化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藝術(shù)。
寒冬時節(jié),盡管西北的冬天寒冷無比,而臨夏的大地上,那一面面墻壁的磚頭上依然盛開著花朵。這些無數(shù)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就附在大大小小的磚頭上,閃爍著回族工匠智慧的光芒。 (中國磚瓦網(wǎng)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