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當地做磚雕的手工小作坊也漸漸多了些,臨夏也致力打造“磚雕之鄉”,磚雕已成為當地最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
機遇與缺憾
臨夏縣“非遺”保護中心的劉海燕主任說,臨夏磚雕的歷史淵源雖無史籍文字記載可考,但從境內挖掘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進義校尉王吉磚室墓中墓室四周的磚雕飾物來看,至遲在金宋兩代,臨夏磚雕技藝無論在表現題材上還是在雕刻技法上已臻完善和成熟。而作為一種以土窯青磚為基本雕刻材料的民間工藝,大概發軔在秦漢兩代。
2006年,臨夏磚雕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
臨夏不乏磚雕的青睞者,大家都喜歡在門廊門廳上安個花草牌頭。
逢著張爺爺的時候,他正在紅園里漫步。提起臨夏磚雕,張爺爺如數家珍。“最好的是東公館和紅園的老磚雕。”因為就住在紅園附近,老爺子對里面的作品甚為熟悉。“你看這里。”順著老人的手指望過去,只見照壁上是一架葡萄,時隔多年,依舊栩栩如生。
老人說,磚雕曾經在臨夏甚為流行,留下的精品也很多,只是后來大多被損毀了。
提起現在的磚雕,老人有些唏噓。“現在多的是機械做的,用水泥倒模,失去了磚雕原來的韻味。即使是手工做的,也沒以前精細,質量也沒那么好了。”
毛興文感慨:“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現在廠子里多實行計件工資,師傅們為了多掙錢,干活的時候一意求快,工藝上難免會受影響。“我每天都會在廠房里面轉無數次,嚴把質量關。”
沈占偉說,以前磚雕用的青磚都是精制的,韌性強,現在的磚氣孔多又大,源頭上就影響了磚雕的質量。“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多不愿意做這個,可能是覺得臟和枯燥吧,學徒招不來,人手嚴重缺乏。”
當然,隨著工藝的進步,磚雕技藝也是有所改進的。“以前最多只能做四寸,再厚磚燒不透,現在可以做到九到十寸,刻出來的花樣更深,也更有立體感,而且有了電鉆,做起來也方便很多。”穆永祿談道,“而且,以前磚雕一般也就做個門頭照壁,現在磚雕裝飾哪里都可以用,買的人也多起來,這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中國磚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