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青看來,以前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高,不會產生太大金額的結余,人們對此也沒有很深刻的體會。而現在,中國財政收入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大幅增長。近幾年,財政收入的增速幾乎是GDP增速的兩倍,今年前10個月就完成了全年財政收入的預算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年底“突擊花錢”的數額也變得越來越令人咋舌。
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各級政府在最后一個月花掉了近1.2萬億元,超過全年財政支出金額的1/4。2008年12月,政府的財政支出金額為超過1.5萬億,2009年為兩萬億。而今年,按照統計數據,財政部門不得不在余下的近兩個月中確定超過3.5萬億財政資金的去向——這相當于瑞士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這筆巨款讓旁觀者心驚肉跳,也讓很多當事人“壓力重重”。一位賣電影卡的推銷員四處宣傳“年底預算花不完的都可以找我”,還有一位教師在網絡上急切地詢問:“‘突擊花錢’到底應該買些什么,才能讓自己感覺不太浪費資源?”
政府大多寧可花錢也不愿意省錢——花掉的錢可以轉化為光鮮的GDP和顯赫的政績,而省下來的錢,除了上繳沒有別的用處
不過,盡管事例繁多,在大多數時候,“突擊花錢”還是一個人們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對于它的討論也只停留在非公開場合和匿名的互聯網上。
當然,這些討論偶爾也會被擺上臺面。2009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人大代表的分組討論會上,城管身份的市人大代表唐德麟抱怨,每年10月左右,四處都是剛鋪好又挖開的“拉鏈路”,有的甚至連許可證都沒辦就開始緊急施工。
“年初拼命拿錢,到年底錢花不出去了,就拼命修路。,另一位廣州市人大代表接過話頭,“這都是我們財政預算制度不合理導致的。”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中國一直實行傳統的“基數預算”。在這種模式下,每一年的預算決策都是在上一年撥款的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數額,并且結余全部上繳。
葉青舉例說,一個單位去年預算是100萬元,但是只花了80萬元,節約下來的20萬元不僅全部上繳,而且第二年的預算會因此被削減為80萬元。
“節約不僅沒好處,而且還吃虧。”葉青說,“這是最大的問題。”
他和其他財稅學者大力提倡的,是另一種模式的“零基預算”:每年的預算都從零開始,不考慮上一年的金額。
不過,在持續十余年的地方政府和部門預算改革中,這一模式雖然早已被廣泛認可,卻始終沒有真正實現,“人們習慣上還是會把上一年預算花銷的數額變成下一年的金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