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現狀
面向國際的碳交易市場建設。目前,我國進行的國際間碳交易類型只有清潔發展機制(英文簡稱CDM)項目一種,即發達國家以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我國合作投資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從而換取溫室氣體的排放權。自2005年正式開展CDM項目起,我國CDM市場發展異軍突起,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截至2013年7月1日,我國CDM注冊項目達到了3653項,交易范圍或行業涵蓋了化工、發電、生物質能、回收利用、工藝改進、造林與再造林、能效提高和燃料替代等項目。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碳交易初級產品最大的供應國。
面向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建設。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限控義務,國內的碳交易主要是自愿減排項目,即一些單位或個人出于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的考慮,購買一些指標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2010年10月,一個包括章程、碳減排技術標準、碳交易標準、登記注冊核銷流程、調節與仲裁規則等內容的《中國自愿碳減排標準》正式發布;2013年6月3日,伊春森林經營增匯減排項目試點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辦,此項試點工作成功產生了我國第一個森林經營增匯減排項目方法學,及森林經營類碳匯產品。河南許昌勇盛豆制品有限公司以每噸30元的價格向伊春市湯旺河林業局購買總價值18萬元的6000噸森林碳匯,實現了國有林區第一筆實質性森林碳匯直接交易,標志著我國國內碳交易試點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碳交易市場步入了發展“快車道”和交易“活躍期”。
國內碳排放交易所建設情況。2008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決定成立碳交易所。目前,我國有20多家機構從事碳排放交易業務,這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3家,其中天津碳排放權交易所推出了我國首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電子公示查詢系統,為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登記系統進行嘗試;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了中國首個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其交易系統包括了遠程交易、即時報價、網上交割,以及核證標準等技術系統,同時還建立了登記結算系統。隨著交易系統和交易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這一平臺將具備與國際機構同等的碳交易技術能力;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了中國首個自愿減排標準——熊貓標準。截至目前,北京環境交易所場內共成交清潔發展機制項目16個,交易量230萬噸;自愿減排實現交易量近50萬噸,交易項目30個,個人購碳案例接近3萬筆。
我國碳交易市場問題分析
對外CDM交易缺乏議價能力。由于我國的碳交易市場構建起步較晚,交易體系尚未建立完善,國際市場上的碳交易規則和價格主要由國外大型碳市場、金融機構、減排主體等碳需求方來制定。盡管國家發改委對CDM項目的價格已經開始控制,但目前國際碳交易以買方市場為主,作為CDM項目的供應方,我國處于全球碳交易產業鏈的最低端,定價權和議價能力不足,國內核證減排量價格長期被壓低。
國內碳交易基礎條件缺失。首先,缺乏碳排放權交易的具體的法律制度。盡管部分省份如山西、江蘇、浙江、湖北等相繼出臺了一些地方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法規,但是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針對性立法,排放權交易從檢測審批到交易結算,尚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其次,缺乏對碳排放權的有效需求。根據國家的節能減排規劃綱要,各省、市、縣都有相應的減排任務,最終企業被分配到一定的排污限額。但地方政府出于對發展經濟的考慮,對企業的碳排放監管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企業缺乏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動力。最后,社會對碳交易的認識不足。企業還沒有感受到碳排放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和其中蘊藏的商機,對碳匯的價值、碳交易的操作模式、項目開發、交易規則等尚不熟悉。
國內碳交易平臺分散且不規范。現有的國家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碳交易平臺建設的準入條件和資質要求。碳交易試點以來,受“羊群效應”影響,全國各地建立起了多家碳交易機構。但目前我國碳交易的規模有限,多且分散的碳交易平臺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效率降低,也弱化了碳交易機構的資質,而且各省的碳交易平臺只能在省市內進行碳交易,交易活動受各地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交易流程、制度規范、檢測方法學等不盡相同,難以形成交易的內在驅動力。
構建碳交易市場的路徑選擇
我國的碳交易市場正處在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關鍵時期,特定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碳交易體系的構建必須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發展路徑。按照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規律,借鑒歐盟碳排放貿易市場的發展模式,我國碳交易市場體系的構建應當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層層推進的思路,從碳交易的立法監督、交易平臺、檢測核算、產品開發等方面入手,逐步突破交易體制設計的障礙和技術難題,探索由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試點,過渡到全國總量控制的強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基本組織框架如圖1所示。
發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建立權威的碳交易注冊與結算平臺。以國內現有的三大碳交易所,即天津碳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的交易平臺建設為基礎,通過經驗總結和資源集優,組建一個全國性的,更加規范完善、更具權威性的自愿減排服務平臺,打破行政管理和區域界限,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碳注冊、碳交易和碳結算等工作,用規范統一的交易流程和科學高效的結算平臺提高碳交易的公信度和信息透明度,實現碳交易市場的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